|
□记者 孟一 报道 儒学节期间,在孔庙大成殿前,一场成人礼正在举行。
|
|
□记者 孟一 报道 11月21日,汉式婚礼上,一对新人在行解缨礼。
|
|
□记者 孟一 报道 师生节上,孩子们用表演感恩老师。
|
□ 本报记者 姜国乐 孟 一
本报通讯员 于惠惠
天天去朝圣、天天诵经典、天天游慢城、天天看演出、天天品美食……整个11月,原本寒风料峭的圣城曲阜热闹非常,围绕孔子“六艺”思想设计的全民礼仪大培训、全民健身大竞技、圣城楷模大评选等千余场活动轮番上演,十万人祭孔,百万人次参与其中。用当地人的话说:“太热闹了,简直是咱曲阜人的狂欢节!”
一直以来,以儒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或因沉寂太久、或因束之高阁,尴尬地脱离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改变这一状况,曲阜市在第二届百姓儒学节上,大胆提出了“儒学让生活更幸福”的主题,并用一场让儒学融入生活的“大狂欢”,诠释了这样一个现实命题。
40余对新人“穿越”汉朝成婚
——“传统习俗的仪式感,让我们更懂得婚姻的责任。”
一个葫芦劈两半,盛酒,新郎新娘互换手中的半瓢,对饮而尽后以红绳将葫芦系回原样,即宣告“合卺礼”礼成。11月21日,蓼河湿地公园里飘起了蒙蒙细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9对新人的心情,他们身着汉服穿越回汉朝,在赞礼官的引导下一步步完成对拜礼、解缨礼、执手礼等传统婚礼流程,感受着古代婚礼中的浓浓深意。
“生长在曲阜,肯定少不了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所以一直都渴望有个不一样的婚礼。”孔林是1987年出生的本地姑娘,她的梦想因适逢百姓儒学节的汉式集体婚礼征集活动而得以成真,亲身经历过后更是让这对新婚夫妇深感受益匪浅。
相较现代婚礼,传统婚礼更注重用传统习俗去传达一个个的道理。“拿‘合卺礼’来说吧,并不是单纯的取两人合二为一的意义,‘卺’过去指苦瓜,盛的酒会变成苦酒,意在告诉新人从今天起要相互扶持、同甘共苦。”身为一名教师,新郎徐彪认为传统婚礼仪式感更强,庄重的形式让他们夫妻俩在结婚这一刻起就增加了对家庭和彼此的责任意识。
“11月21日结婚的9对新人都是本地人,22日的38对则来自全国的6个省份,其中还有一对日本新人和一对韩国新人。”汉式集体婚礼赞礼官孔磊告诉记者,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渐扩大,作为一种树立当代年轻人正确爱情观、婚姻观的手段,汉代婚礼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也使得婚礼从奢华、排场开始向节俭和内涵进行回归。
百姓儒学节,强调的是让每个曲阜人都找到归属感和传承文化的使命感,这也是弘扬优秀文化的基础。曲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岳耀芳表示,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坚持以“百姓设计、百姓组织、百姓参与、百姓评判”为原则,设计了百姓朝圣祭孔、论语进万家、全民健身大竞技等活动,突出百姓主体地位,也提升了每个人对儒家文化的自我认同。
35年来第一顿全村团圆饭
——“你一夹菜、我一举杯,啥矛盾都没了!”
“老张,尝尝咱调的饺子馅味道咋样,还用再加点盐不?”“老少爷们今儿都别客气,敞开了吃,要吃多少咱就做多少……”11月19日下午,石门山镇歇马亭村村委大院里冒起股股白烟,男人们支起三口地锅,把从自家带来的鸡鱼肉蛋丢进地锅里“咕嘟”了起来,妇女们则三五成群地围在桌旁边聊天边包饺子。200多名村民在并不宽敞的大院里忙东忙西、有说有笑,把35年来第一顿全村团圆饭,吃出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老味道”。
有方桌、有圆桌,有长椅、有板凳,有大盘、有小碗……十一张餐桌上摆放着的,是村民从各自家中带来的完全不一样的锅碗瓢盆,还有各家压箱底的拿手菜。“你一夹菜、我一举杯,让拉开几十年的邻里心再次贴在了一次,啥矛盾都没了,你说这还能有啥解不开的大恩小怨啊。”歇马亭村党支部书记孔军坦言,自己也没想到,曾经出了名的“上访村”竟能自发组织起这样的集体活动。
街坊邻居间走动少了,以至于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得闹一通,这是村民自己总结出的“乱子窝”症结。“原来村里有个老习俗,过年要‘请节酒’,就是邻居间你请我、我请你,拉拉家常叙叙旧,甭管啥矛盾话说开了就存不住。”70岁的村民郭景河说,可是从1980年开始,外出打工的多了,村集体活动少了,缺少日常交往让村民间、村民和村干部间都滋生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基于这样一种认知,曲阜市在本届儒学节上鼓励村村都搞邻里百家宴、水饺宴,而前提就是村里不出钱,纯靠村民自愿。“儒学讲,‘礼失求诸于野’。意思是说,天性之‘礼’,在偏远的地方丢失的少,也更容易唤醒。”石门山镇党工委书记刘一山说,其实,农村邻里间天然的情分一直都在,只不过少了交流的机会,他们希望用农村最好使的“团圆饭”作引导,恢复农村固有的人情环境。
“曲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理应具备孝顺、诚信、勤俭等品质,所以,我们在设计儒学节活动时,也都尽可能强调参与度和趣味性,寓于生活、潜移默化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出去。”曲阜市文明办主任吴继芳说,针对城市居民关系淡薄现状推出的全民礼仪培训,根据师生关系过于社会化问题设计的师生节……都是在减少活动属性的同时所作出的生活化教育尝试。
电火花里“撑”起城市楷模
——“身边人给了咱荣誉,咱更得干出点样子。”
“下面有请市民代表为圣城楷模颁奖……”11月26日,孔子文化会展中心的舞台上,曲阜市民一手推举出的“圣城楷模”在聚光灯的追逐下走上红毯,为他们颁奖的,不是领导干部,而是给予他们荣誉的普通市民。这样一种“自己的模范自己选,自推的奖项自己颁”的方式,在把群众主体地位推到高潮的同时,也为本届百姓儒学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身边人给了咱荣誉,咱更得干出点样子。”曲阜市公安局陵城派出所民警孔胜用颤抖的手握紧奖状,在他看来,对一名民警来说,最大的荣耀莫过于老百姓伸出的大拇指。
今年7月14日下午5点多,一场暴雨不期而至,济宁学院西门的一处高压电线瞬间被击断,恰巧掉在了一辆行驶中的三轮车上,车辆面临起火危险,人也已经受伤。孔胜接到指令后立即赶往事发现场,发现高压线仍在地上劈里啪啦地冒着火花,眼瞅着下班高峰期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他当即冲上前阻挡来往车辆,顶着从脚底窜上身的电流,硬是撑到了救援人员赶到现场。
记者在“圣城楷模”获奖名单中看到,几乎所有获奖者都有着和孔胜一样的特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有救下32名游客的细心导游刘凤,有十几年经营农资不掺假的个体户孙红霞,还有跑遍街道各村的老年剧团团团长王继华……正如颁奖嘉宾、市民赵成伟说,“十佳儒商”也好,“十佳儒学讲师”也罢,儒学思想中的光芒在模范身上更为显著,这些人都是老百姓自己选出来的,所有人都更信服,也更具鼓舞带动作用。
用拔河等健身运动提升集体团队意识、用拍钻石婚老人照片激发孝德意识、用《论语》通篇背诵大比拼强化基础普及……让儒学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曲阜利用百姓儒学节所做的,是一次集中实践。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表示,“儒学,只有变得‘可观’‘可感’‘可参与’,才能为‘可用’打下基础。我们举办百姓儒学节就是想让大家在参与过程中悟出一些身边的儒学内涵,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内化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