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是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人类奇迹。保护齐长城,不使齐长城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是我们的责任。做好齐长城的保护和旅游工作,首先要使大家充分了解齐长城的历史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形成全社会保护齐长城的良好环境和氛围。”5月10日,在中国齐长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长城旅游30人论坛开幕式上,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动情地说。
记者在莱芜市雪野旅游区的会议现场了解到,研讨会由中国长城学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中心、莱芜市雪野旅游区管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长城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长城学会国际文化促进会承办。山东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主任于冲、莱芜市政府副市长毕司东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来自全国关注齐长城研究、保护与利用的专家学者以及山东省齐长城沿线文物、旅游部门的1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许嘉璐在发来的贺信中说:齐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成为遗址遗迹状态。所以,齐长城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齐长城是山东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将齐长城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齐长城旅游一定会走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体验的新路。
本次研讨会从齐长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等诸多方面问题展开研讨,达到推进齐长城遗址保护性开发的进程、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等目的。
开幕式上,中国长城学会与雪野旅游区管委会签订《关于开展长城保护研究战略合作协议》,并进行了中国长城学会齐长城研究基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长城保护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齐长城保护与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
在主题发言中,济南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华松分析了齐长城的形成和重要价值。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认为,齐长城本身是一条文物保护带,应该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把行业行为变成政府的行为;在旅游上打造一条自然景观带、一条文化带,让齐长城发挥出文物和旅游的巨大价值。淄博市淄川区旅游局局长唐加福说,目前,齐长城在脆弱文物生态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节制地进行低端旅游开发就是犯罪,饮鸩止渴,会导致我们宝贵的文化品牌毁灭。旅游开发要依据科学的规划,只有科学的规划才能兼顾保护、开发、经济发展和沿线人民的利益。因此,政府要尽快出台保护的规划,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负责,保证我们文化的传承。
莱芜市雪野旅游区管委会主任张辉表示,齐长城遗址莱芜段全长64160米,现存较好的城墙遗迹38385米。锦阳关段是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长城学会齐长城研究基地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长城保护基金管理委员会齐长城保护与研究中心落户莱芜市雪野旅游区,是齐长城保护和利用工作的一个新的起点。雪野旅游区会在深入研究齐长城文化、努力做好齐长城保护的前提下,做好齐长城的可持续利用工作。
在5月11日上午的论坛上,专家们就齐长城的保护与旅游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一是要对长城作为文物本体的利用,就是我们感受它、看到它;二是以齐长城历史文化为依托,对文化的保护利用;三是对齐长城自然风光的利用。只有这样,才能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世界壁垒之最”,我国现存规模宏大、年代最久远的长城“枯木逢春”,从而造福我们的子孙。
■专家观点 王德刚:让齐长城 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复活
在去年7月14日举办的“2015中国休闲30人(齐长城)沙龙”上,山东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王德刚说,齐长城虽只占中国长城21190公里的3%左右,但用它特殊的方式解读着齐鲁大地的社会变化和文明进程。它不像秦长城、唐长城、明长城有着雄伟的体量和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但它是最古老的长城,堪称世界长城之祖,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王德刚分析,齐长城拉起的不仅是一条风景带,更是一条文化线、一条血脉线,它连接着齐鲁大地上的两大文化主题——“海”和“岱”,书写着齐鲁大地灿烂的社会变迁史。这条文化线,实际上是在用历史的遗存和现实的生活,书写着一部可阅读、可体验、可领悟的齐鲁大地社会变迁史。
行走在这条文化线上,就是在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悟春秋。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要去开创一个伟大的壮举,要用旅游的脚步去钩沉历史,用“保护+旅游”的方式让齐长城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复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