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海阳大秧歌,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阵容强大,花样繁多。其粗犷奔放、热烈欢快的艺术形式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63岁的于信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海阳大秧歌的痴迷者、表演者和传承者。
既有舞蹈的柔美,
也有武术的刚健
于信介绍说:“海阳大秧歌来源于现实生活,植根于乡土,所以原始的乡土气息很浓厚。有很多动作都是在劳动中获得的。你看那一提一抻,都如同劳作一般。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女性舞者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乍一看,土里土气的,但是因为大家都能从这些动作中找到自己劳作的影子,就感觉很熟悉、很亲切,愿意看,而且越看越好看。正是这种不矫揉、不造作的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真实的自然之美。”
至于海阳大秧歌最具特色的地方,于信更是了如指掌:“我们海阳大秧歌和别的地方的秧歌最大的不同,我认为就是海阳大秧歌吸收了民间武术的架势,像八卦掌、太极拳、长拳、螳螂拳等在秧歌中都有所体现。”正因为如此,海阳大秧歌既有舞蹈的柔美,也有武术的刚健,做到了刚柔并济。一方面可以展现山东大汉的粗犷大气,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山东姑娘的温柔细致。
海阳大秧歌中角色众多,有乐大夫、霸王鞭、花鼓、彩扇等,多样的角色设定给民间艺人提供了更大的表演空间。于信的家传是大秧歌中的花鼓这一角色。谈及花鼓,老人眉飞色舞地向我们介绍:“花鼓是我的看家本领。我们家世代演绎秧歌,虽然熟悉秧歌的各个角色,但是对花鼓情有独钟。我的爷爷将花鼓这门技艺传给了我的爸爸,我十几岁就跟随我的爸爸学习大秧歌,他又将这门家传技艺传给了我,现在我将这门手艺传给了我的外孙。可以说,我们家从我爷爷辈开始,就与花鼓结下了不解之缘。花鼓好看,气派,我很喜欢。二十几个男青年武生扮相,排在队伍最前头,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花鼓相当于整个秧歌队的开路先锋,那气势,想想都觉得很振奋呢。”
从过去的双人对打,
发展到现在群体花样打法
这门古老的技艺,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于信感觉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发扬光大。“以前受一些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技不外传,现在思想开放了,只要有人想学,愿意吃苦,我就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们。”
于信言传身教,从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的打法教起,将每个动作分解开来,一招一式,认真示范,仔细教授。在学生将分解动作掌握清楚之后,他再将前后动作与舞姿线路动作连贯起来,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动作熟练掌握。在教授方法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采取了以快带慢、以优带劣的方法,大大缩短了学习时间。在学员掌握了基本要领后,重点练习花鼓技法的整齐性、舞姿的优美性。
于信家传的这套花鼓技法,也在他的不断探索努力之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历久弥新。于信老人自豪地说:“从过去的双人对打,发展到现在的群体花样打法,我们海阳大秧歌更精彩更有看头了。”但是想要掌握好整套鼓法的技艺要领是很有难度的,要有扎实的功底才能完成。
“抻、提、拧、腾空360度旋转,需要在一个节拍的时间内全部完成,也就是说每一个动作只有四分之一节拍的时间去完成,所以每一个动作都是瞬间完成的,必须做到快速而准确。时间的紧迫性,对动作的连贯性提出了空前的要求,一个动作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另一个新动作的开始,环环相扣,所有动作都要做到一气呵成。”在排练时,于信都要亲自指挥示范,既当导演又当教练;既当陪练又当演员,累得腰酸背痛。但是学员的点滴进步,都让他的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
正如于信所说,一场好的秧歌不是一个角色的单独表演,是众多角色的共同呈现。除了乐大夫、花鼓、彩扇等这些主要角色,海阳秧歌还增添了许多新的角色,如:货郎与翠花、王大娘与小炉匠、丑婆与傻小、小放牛等。这些角色的加入,不仅为演员提供了更多的表演空间,而且使大秧歌更富于情节性。丰富生动的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为大秧歌收获了许多铁杆粉丝,也赢得了一项项全国性的大奖。
从娃娃抓起,
只要他们爱学我就教
于信凭借认真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秧歌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说自己已经60多岁了,遗憾的是心仪的弟子并不多,苦于后继无人。他期望看到海阳大秧歌能够为更多的人所了解、熟悉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而海阳大秧歌在看似繁荣的表象背后,也和很多民间传统技艺一样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是演出机会不多,虽然我们参加了很多全国性的赛事,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是平日里演出活动并不多,只有在农闲时才会有机会到各个村子里演出。近几年,受商业文化的冲击,很多厂家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宁愿从外面请歌手表演,也不愿意请我们去演出。好不容易有了演出机会,辛辛苦苦演一场,戏服都湿透了,收入却并不可观。本来秧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就不是很受年轻人的青睐,现在又受到演出机会少、收入不多的限制,年轻人更不愿意报名学习秧歌了。而海阳大秧歌是一项群体性的活动,一个小型的秧歌队也至少需要20人左右,稍微正式点的演出,就需要40人到50人,再加上打击乐队,就有60多人。我们现在已有的秧歌队成员的人数与实际表演所需的人数有着很大的矛盾。”于信说,“现在我们秧歌队成员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虽然我为了吸引年轻人加入秧歌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仍有可能青黄不接,出现空档期,这也是我最担心的。”
虽然传承海阳大秧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于信说自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只要年轻人肯学,他就会耐心指导。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和海阳大秧歌近50年的感情,还有背后家人的鼓励支持所给予他的力量。“我的家人都很支持我这样做,这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为了使村秧歌队后继有人,我从娃娃抓起,只要他们爱学我就教,不爱学就动员他们学,不怕他们不会,就怕他们不学。我自己出钱,购买了50多套他们喜欢的新演出服和整套打击乐器。农闲时就到邻村培训秧歌队伍,去幼儿园指导传授。我没有什么大的抱负,我就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我们原汁原味的海阳大秧歌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