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图/莱芜日报)
瞭望台。(图/莱芜日报)
寻访“鲁长城”。(图/莱芜日报)
3月19日,春光明媚,我们一行8人慕名来到莱城区高庄街道团山,观赏瞻仰历经千年风霜仍旧屹立不倒的古城墙遗址——“鲁长城”。“鲁长城”在莱芜南部徂徕山脉一线。2009年,由山东大学和莱芜市文物办组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重点区域调查队在莱芜南部徂徕山脉一线发现。经过对石墙及其附属建筑物的深入调查、遗迹清理和研究后,在石墙遗迹所经过的山顶及山下关口附近发现多处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出土的陶片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证明该处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遗迹。之后,普查队与莱芜市文物办组织了一次专家研讨会,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参加。最终,经过审慎严密的分析,专家们认为这段古石墙遗址可以初步确定为鲁国的长城遗迹。
目前发现的大型石墙、城堡遗迹主要分布在莱芜市境内,西起莱城区的崇崖山,向东沿徂徕山余脉蜿蜒断续分布,东至钢城区的黄羊山与青羊崮一带,总长30余公里,全部位于山岭北侧,由石砌的矮墙与城堡组成。
石墙现存高度在1米左右,高处可达2米以上,厚度为1.2米至2.8米,较厚处以石砌城墙中间夹杂沙土碎石。石墙多修筑于两山之间的平缓地带,山顶上构筑城堡和防卫哨所。城堡多呈圆形或近圆形,居于山顶最高处,在墙体保存较好的北壁上可见瞭望口。
大盘顶是在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面积较大的城堡,南北最长85米,东西最宽42米,该城堡城墙最厚处3米,残存高1.1米至2.5米。城堡内残存石砌方形房址20余座,目前大多数仅残存底部。
这段石墙遗迹是带状建筑,在莱芜境内约30公里,仍然存在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的极大可能。北距齐长城遗址70余公里,两者之间的地区正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交界之地;从修筑方式和走向来看,主要是修筑于山岭的北坡,且与齐长城大体平行。其中,还蕴含着“山险防御”的战略思维,“依山就势、因地设防”的建筑风格,众多关口“关讥而不征”的经济功能,“依险制塞、就地取材”的施工原则。
游人与“鲁长城”合影。(图/莱芜日报)
“古营盘”遗迹。(图/莱芜日报)
“古石屋”遗迹。(图/莱芜日报)
团山段“鲁长城”遗迹。(图/莱芜日报)
残缺的城墙。(图/莱芜日报)
邢业友老师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他说,我多年来从实地考察到查阅大量资料,根据《左传》记载,鲁国的“汶阳之田”被齐国占据以后,面对强齐,鲁国无力收复“汶阳之田”,而牟汶河南部也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在此情势下,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国土的再度丢失,已然成为鲁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左传·宣公八年》记载的“宣公八年,冬,城平阳。书,时也”证明,鲁国当时修筑的城防工程,就是先从这一要塞部位开始的。鲁国是在离牟汶河防线尚有四五公里回旋余地的情况下,开始在牟汶河南部山区修筑“鲁长城”防线的。由此可见,从这里发现的大型石墙遗迹极有可能就是当年的“鲁长城”。
(图/莱芜日报)
通过对“鲁长城”遗址的初步发掘、史志史料的分析研究,基本探明了“鲁长城”防线的起建时间和历史背景,并且证实了史料中记载的“龙山城”、“平阳城”等春秋遗迹,弥补了两千多年来“只见史书记载,而无实处可寻”的历史空白。同时,“鲁长城”是春秋时期鲁国地理位置、山水形势、地缘政治、经济结构、军事战略、价值观念和科学技术的产物,凝聚着古代鲁国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是我们重新审视鲁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理想视角。“鲁长城”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有史可考的、最原始的山岭长城之一,它的发现将填补先秦时期长城分布在国别和地域上的空白,将对中国长城史的完善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同时,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鲁长城”具有建筑距离长、历史年代久、符号特征强、有高度民族认同感等特征,是其他文化资源无法比拟的。历史上“鲁长城”在齐、鲁两国之间甚至与中原各国之间的政治外交、民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鲁国乃至整个齐鲁大地上的经济社会文化繁荣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这些都反映出了以“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天人合一”为内容的“和文化”精髓,体现了自古以来山东人对和平、和谐的热爱。“鲁长城”团山段,分布在4山头,全长约4000米,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城门、烽火台、瞭望台、城墙”等遗迹。团山位于莱城西南,距离莱城10公里。据团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坤说;“虽然‘鲁长城’还在进一步考察论证中,但现在每个双休日都有很多游客慕名来参观几千年的‘鲁长城’。现在来游玩的人多了,团山的梨花也马上就要开了,我们村将举办团山梨花节,到时不仅可以欣赏‘鲁长城’,还能看到雪白梨花。”(莱芜日报 记者 高留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