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沿着泉子村山间小路走进农家乐。(资料片)
|
阅读提示
泉子村位于博山区池上镇,人们也许想不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曾是当地著名的贫困村。而自2014年以来,泉子村借助古村落原生态的优势,发展独具泉子特色的农家乐生态乡村游,生意火了,村民富了,原来的贫困村逐渐脱贫致富“摘穷帽”。
□ 本报记者 杨淑栋
原汁原味的古村落
5月3日,记者走进博山区池上镇泉子村,错落有致的石板房依山而建,石板路古色古香,街巷幽静蜿蜒,杏树、枣树、核桃树等漫山遍野……阳光下,一幅绚丽美妙的初夏景致展现在我们眼前。
《周氏族谱》载;“始祖廷瑚,明洪武初自直隶枣强迁居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孝妇乡卢家台庄,后又迁泉子定居。距今已有十世。”据该村70岁村民张圣标讲:我始祖名法成,从淄川县坡地村迁来定居,迄今已十世。据此,清代既已建村。该村东隅有一山泉,水势旺盛,常年不竭,故命名为“泉子”。
全村山上共有泉眼16处,山水甘甜,泉子村名副其实。我们翻过一座座山,环望四周,群山连绵、重峦叠嶂,相传泉子村曾因易守难攻成为古时屯兵之地。沿着村庄主路进村,从主路延伸出多条窄小的石板路连缀着全村113户人家,配上初夏美景,可谓野性且温存,质朴且斑斓,称得上原汁原味。
“原始,曾是我们的劣势,现在开发旅游,却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泉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圣霞告诉记者。对于开发乡村旅游,博山区早有上小峰村和中郝峪村珠玉在前,但泉子村不同于这两者的相对成熟,泉子村的乡村游刚刚起步,青山绿水正待开发,对此吴圣霞信心十足。她说:“泉子村不大,但我们有5000亩山林,春暖花开时,就如同孔雀开屏,美不胜收,拥有这么好的天然优势我们更有信心了。”
生态游火了小乡村
石板路蜿蜒绵长,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吴圣霞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石板房和16口泉子是我们村最大的优势。”2014年,村里把十处闲置房改厨改厕建成民宿,同时建起了“杏林人家”农家乐项目,以林果蔬菜种植采摘为特色,能同时容纳200人就餐。
吴圣霞说,刚开始准备开发旅游业的时候,泉子村党支部班子本想把村里的百年石板房全部换成两层仿古别墅,但专家的话打消了他们的念头:古风古韵是泉子村的特色,拆掉重建简直是暴殄天物,我们应该保护古村落,修缮石板房,打造有特色的石板房民宿,让游客在绿水青山间体验乡村、感悟乡愁。现在,特色石板房和16处泉眼已成为泉子村吸引游客的亮点。
今年清明节和五一期间,泉子村美丽的杏花和风景吸引了来自济南、滨州、临朐等地的游客参观,最多时一天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我们村的鸡和鸡蛋现在都不够卖的。”吴圣霞乐得合不拢嘴,游客吃过村里食堂特色农家饭之后,大部分人都会再托她帮忙买些公鸡、鸡蛋、蔬菜、山果等土特产带回去,还有些回头客打电话来定,真是供不应求。
“游客人数越来越多,我们的道路、停车场、餐饮民宿接待能力都有待提升,我们必须把所有资源利用起来,扩大规模。”吴圣霞说,接下来,泉子村进一步开发“杏林人家”农家乐项目,形成泉子、油篓寨、雁门寨、蟠龙山观光旅游线,逐步形成“杏林人家”原生态村居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带动泉子村住宿、餐饮及农副产品的销售,打响“杏林人家”原生态品牌。
村民致富乐开花
两年多来,泉子村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像样,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以前我们村就是靠种粮食和蔬菜卖点钱,人均收入就千八百块钱。”吴圣霞告诉记者,全村113户,270口人,可耕土地242亩,且多为山旱田、瘠薄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种地靠天吃饭,生活生产用水难问题比较突出,而且青壮年村民多外出打工,村内留守老人和病残人员居多,农村低保户、贫困边缘户也多,曾被定为省级贫困村。
而现在,靠着生态乡村游,这个齐长城脚下的贫困村集体年收入一年增加了3倍。吴圣霞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几乎没有集体收入,自从2014年开始搞旅游开发之后集体收入每年都在翻番儿。”2014年,泉子村开始试水旅游开发,集体收入3万元左右,到2015年就达到了12万左右。今年清明节当天餐饮收入就有1万元,估计到年底又会增加不少。
快到饭点,在农家乐上班的村民法夏梅正在店里忙里忙外不亦乐乎。“俺以前就是个家庭主妇,几乎没什么收入。”法夏梅告诉记者,她今年50多岁了,以前也没工作,可自从村里开始开发旅游,她们10个家庭主妇就被安排到村里的10家农家乐负责日常打扫维护。法夏梅是主管,每天能赚100元左右,其他人每天能拿到80元左右。另外,村里修路搞建设,只要参与,妇女每天80元,男人每天100元,村里大部分人收入都增加了不少。“俺在家门口就能致富,既可以照顾家里又可以赚钱,以前想都没想过。”法夏梅笑着说。
如今,泉子村浓浓的乡愁盘活了这座古村落,更多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秀美村庄实现了“绿色”脱贫,百姓从生态发展中大受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