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住的是整齐划一的四合院,走的是宽敞整洁的水泥路,离家不远就可以找到收入不菲的工作,老人们在广场边拉着家常,妇女们在阳光下做针线活,小伙伴们绕着大人嬉戏……走进曲阜市息陬镇北元疃村,记者有幸见到了这样一幅充满乡情韵味的景象。
近年来,息陬镇以建设“生态宜居息陬”为目标,在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长效机制,倡树文明新风,努力打造青山绿水环绕、浓浓乡愁盈心的美丽新乡村。
“整治”加“建设”,让村庄“美”起来
在北元疃村文化广场上,村党支部书记张佃壮介绍:“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地,我们动员全村集体开垦,清理出9车的垃圾,才有了这个小广场。”
近年来,息陬镇向农村“脏、乱、差”发起决战,抽调精干同志,组建环卫所,专门负责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成立两个巡查组专职负责日常环境卫生督导工作。以“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机制为抓手,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新建垃圾压缩站投入使用,增加保洁员数量达到66人,提高保洁员工资待遇至每月500元,在全镇各村设置垃圾桶599个,学校、工业园设置了垃圾箱115个、临时垃圾存放点33处,“户入桶、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不断完善。在2015年济宁市第四季度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取得了济宁市第18名的成绩,较年初排名提高了64个位次,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仿古”加“改厕”,让村风“和”起来
作为孔子作《春秋》处,息陬镇以“因地制宜,试点先行”为原则,大力推动村居房屋仿古改造工程,先后投资150万元启动了西夏宋、北夏宋、大辛庄等村的仿古改造工程,形成青瓦白墙,古色古香的建筑特色,并选择有条件的村庄绘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壁画,美化环境的同时将优秀文化浸润人心。
谈及村里的仿古改造,北夏宋村的退休教师刘景水感触颇深。他说:“我觉得现在的仿古改造是硬件提升,和村里一直举办的‘孔子学堂’是一脉相承的,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儒家文化,对于村里的风气和风貌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这个镇采取“由点及面,由易到难”的原则,选取中元疃、一张曲等8个村合计2658户农家为试点,大力推动卫生改厕项目,以实效来引导农户,以优势来推动农户,促使基层群众接受新的生活习惯,改善居住环境,逐步在各村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
“修路”加“绿化”,让村民“乐”起来
在村里新铺就的水泥路上,冷庄村党支部书记孔令雨自豪地说:“要想富先修路,村里道路不通一直制约着村子的发展,近年来,我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修路、通自来水、改电、绿化,彻底改变了村子落后的局面。”
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年工作中,息陬镇坚持问需于民、问效于民,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着手,创新开展了“基础设施提升年”活动,实现干部作风大转变、基础设施大完善、服务能力大提升,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绩不断增强辖区群众的幸福感。
这个镇进一步完善村级公共服务设施,落实村内大街小巷“户户通”街道硬化工程,充分解决群众饮水安全和污水排放问题,截至目前,全镇在建“户户通”道路硬化工程合计约46公里。同时,制定了《息陬镇2016年度绿化工作实施意见》,与各村签订绿化工作责任书,实行科级干部包管区、机关干部包村的工作机制,分解任务到村,压实责任到人。以“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为原则,在全镇栽植各类绿化树苗约83.5万株(墩),成片造林(含经济林)0.32万亩;建设绿色通道6.2公里,完善农田网0.45万亩;发展特色经济林0.04万亩;发展保障性育苗基地3处,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魏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