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漫步东王,青砖红瓦白墙、亭台楼榭藤廊,红红的大红灯笼高挂在满目绿色的村庄内,一幅幅涵盖了孝老爱亲、勤俭节约、中国传统节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新风画廊,吸引着村民纷纷驻足观看。孔子学堂、西岗记忆馆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最佳去处。
坚持规划引领,提升美丽乡村品位。按照“鲁南地方特色、生态田园村庄、宜居宜业宜游”规划定位,该村委托江苏淮安大山景观设计公司,编制了《东王庄村乡村治理园林绿化景观设计》;邀请全国著名鲁班研究专家王中教授,对村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规划紧紧围绕“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原则,依托本村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突出“鲁南民居”特色和“乡村文化”灵魂。
强化环境整治,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按照净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要求,投资300万元,实施了改厨改厕、下水道整修、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提升工程。在村庄净化上,依托城乡环卫一体化,率先把环卫保洁委托给昌邑康洁保洁公司托管;在道路硬化上,对村内三条小巷实施了硬化,实现了硬化路“户户通”;在村庄绿化上,对全村5公里下水道进行了整修并安装了盖板,为绿化腾出了空间,选择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树种,打造了山楂一条街、广玉兰一条街、樱花一条街等特色街巷,力求做到“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在村庄美化上,精心绘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传统文化、党建法制、德育故事等宣传画,让群众在潜移强默化中接受了教育;同时,大力推进美在农家活动,对所有农户实施了厕所改造,使美丽乡村向美丽农家延伸。依托村庄原有建筑风貌,对民居进行了改造,每户都安装了大红窗棂,统一了黄色琉璃瓦门楼,改造了红漆大门,悬挂了大红灯笼,突出了北方居住风格和喜庆氛围,形成了特有的东王特色。在入村口建设了景观墙,对原有空闲地带建设了休闲花园。利用村内废弃池塘建设了龙泉池,改造了排污系统,修建了栈道、湖心亭、亲水平台,建设了景观墙,使美丽乡村更有了灵气,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场所。
优化便民服务,提升党建服务水平。对原有村办公场所进行改造,拆除了围墙,建设了集便民服务、党员活动、图书阅览、法律服务、老年活动、产业服务、文化展馆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党群服务中心”,既让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各项便利服务,又为群众提供了读书上网、休闲健身、接受传统教育的良好场所。同时,以9条街巷为服务网格,推选了9名党员街长,具体负责各自街巷的环卫监管、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移风易俗监督等工作;组织8名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成立了“夕阳红服务队”,帮助做好民生实事等重点工作,形成了“党支部--党员街长—夕阳红服务队”党群联动的长效服务机制。
弘扬乡村文化,提高群众道德素质。充分挖掘和开发民间文化,培育、拓展乡土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软实力。规划建设了“西岗记忆”乡村民俗馆,陈设了老百姓生活中普普通通的老物件,集中展现了西岗人民艰苦创业、辛勤劳作的生活历程,原滋原味的还原了西岗“商业小镇、农耕生产、武术之乡、运河文化”的地域特色。对村内一户闲置庭院进行改造,设立了“孔子学堂”,开办了“四点半学校”,定期邀请学校老师和乡贤对村民和学生进行授课,传播“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髓,真正让传统文化进村入户。同时,挖掘了“豆腐百年老店”等特色文化,开展了“忠厚传家、四世同堂、诗书继世、勤俭持家”等先进典型挂牌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和道德建设引领了乡风文明。
突出产村联动,培育生态富民产业。该村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培育“生态农业、豆腐加工、农家乐休闲”三大产业,目前该村土地全部流转给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舜耕粮蔬合作社还实现了订单种植、农超对接,生产出的种子、蔬菜分别向德隆种业公司、贵诚超市销售;依托豆腐加工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优势,发展豆腐专业户24家,成立了豆腐加工协会,积极打响“豆腐第一村”品牌;规划了120亩“党员蔬菜种植示范园”,正在开发蔬菜采摘、特色餐饮等农家乐项目,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西岗镇按照“镇村一体、统筹发展”的思路,围绕“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秩序美、创业美”五美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典型带动、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和连片推进,打造了2处美丽乡村示范区,探索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建的新路子。(卓德明 张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