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前浮山建成三个生态公园、9公里有轨电车试运营、鞍山片区棚改3500户……近日,记者从全市建设系统贯彻落实城市现场观摩会上获悉,今年底,我市打造的浮山西(市南)、北(市北)、南(崂山)三个生态公园的分区规划将基本建成,届时,一个“生态优美、设施完备、景观怡人”的新浮山将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5.2亿元打造新浮山 年底前建成
浮山是青岛中心区域的万亩绿肺,绿线保护范围内占地面积698.98公顷,涉及市南、市北、崂山三区的15个社区,历史上素有“浮烟九点”的美称。
“十二五”以来,我市开展了浮山综合治理和以浮山北麓为主的第一阶段生态公园规划建设,累计拆除违章建筑有证和历史遗留房屋约3.5万平方米;实施区域性坟墓迁移及治理散坟5000余座;山体生态恢复绿化种植树木30余万株;修建防火游园道路、登山路径30余条、20余公里;完成浮山北麓水系整治;完善座椅、凉亭、健身、标识提示和看护、环境卫生等配套服务设施。
2014年市政府建立了浮山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将浮山建设管理的重心下移至各区,落实了浮山集体山林公益性使用补偿政策,同时开展了浮山生态公园第二阶段的规划建设,按照“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及“自然保护、依山就势、生态恢复、惠及民生”的指导思想,围绕“一环,三园,八景群”的总体目标,致力于打造公益性城市生态绿肺,杜绝商业开发,由市南、市北、崂山三区依据总体规划,编制浮山西(市南)、北(市北)、南(崂山)三个生态公园的分区规划并着手实施,计划总投资约5.2亿元,有望年底前完成基本建设。届时,一个“生态优美、设施完备、景观怡人”的新浮山将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7.2亿元打造有轨电车 正试运营
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总投资7.2亿元,全长约9公里,设车站12座,车辆场(含控制中心)1座。示范线于2014年5月开工建设,当年实现空载试验运行,目前处于试运营阶段。示范线的建成,使青岛成为我省现代有轨电车运行的第一个城市。示范线的建设对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项目运营车辆采用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00%低地板有轨电车,门窗、内装、座椅等设备均在当地配套,可以进一步丰富全市轨道交通产业形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本土配套率,为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千亿级产业链提供新的增长点。预计车辆本地配套化率可达到50%以上,产业带动新增产能可达300亿元。
鞍北片区棚改3500户 千个停车位
鞍北片区位于抚顺路、鞍山路、人民路、鞍山一路围合区域,共涉及居民近3500户,分三期实施改造。一期涉及居民1583户,于2014年12月启动征收,目前累计签约1561户;二期涉及居民们894户,于2015年9月启动征收,累计签约872户;三期涉及居民973户,于2016年3月启动征收,累计签约922户。
在做好房屋征收工作的同时,规划建设功能配套完善、高端要素集聚、充满创新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对腾空的A1和A2地块,分别建设了两处共计2.2万平方米的停车场,规划停车位近1000个,可有效缓解周边居民和企业停车难题,改善鞍山路、抚顺路等道路交通坏境。
投资3.9亿元 整治李村河中游
李村河是李村河流域主干河道,发源于李沧毕家水库,全长17公里,其中,李村河上游(毕家水库-青银高速)长7.5公里,李沧区已于2014年整治完成,成为生态景观河道,李村河下游(君峰路-入海口)长5.6公里,市城乡建设委已于2014年整治完成。
李村河中游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约3.9亿元,主要包括:截污、防洪、景观绿化、桥梁等工程。截至目前,李村河中游共发现污染点源61处,治理完成50处,截污干管实施约2500m,剩余污染点源已联合环保、排水、执法等部门全面治理,君峰路桥西侧已设置截流措施,中游污染全部截至滨河路截污干管内,确保下游无污水进入。2015年3月,李沧区成立李村河中游安全整治工作指挥部,确定以安全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对李村河底经营业户实施整体搬迁,腾出河道实施改造,彻底解决李村河中游存在的一系列重大安全隐患问题。
整体搬迁工程于2015年4月正式启动,2016年6月底完成搬迁,为李村河中游打造成城市居民休闲旅游观光带创造了条件。
1500万元 打造沧口公园海绵城市建设
沧口公园,始建于1957年,位于老沧口中心区域,占地8.28万平方米。2003年李沧区委区政府对公园实施了拆墙透绿,是我市第一个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园。
2015年,为解决园区内黄土裸露、场地破旧等问题,李沧区投资1500万元,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启动了公园整治,并将其列入当年为民办的政府实事之一。在整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对黄土裸露进行海绵提升整治,还“尊重历史、关注人文”,本着传承、发掘、创新三大原则,对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大滑梯、廊架等设施,或进行提升、或进行修缮;对一些老的景观、小品,通过发掘历史资料,进行恢复、改建;对原有公园格局要进行重新设计。
在建设过程中,更是根据居民的需要,通过栽植特色花木、古典亭廊改建、最大限度预留活动场地、放置多组6人制够级座椅、所有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等方式,最大限度的缓解与周边居民的矛盾,取得景观塑造与方便居民活动双赢。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共铺装透水地坪等透水材料近万平方米,既美观大方又透水环保。此外,通过植草沟、渗透塘等方式收集雨水,便于后期公园灌溉养护,将节能减排做到实处。创造了我国第一个发光漏骨料透水地坪,所有发光园路及广场均采用漏骨料透水地坪,既美化大方又透水环保。
目前正在就此发明申请国家专利,将技术应用及时转化为成果。本次公园改造进行了国标一类防震减灾设施建设,使沧口公园成为了山东省首家国标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投资3.9亿元 整治李村河中游
李村河是李村河流域主干河道,发源于李沧毕家水库,全长17公里,其中,李村河上游(毕家水库-青银高速)长7.5公里,李沧区已于2014年整治完成,成为生态景观河道,李村河下游(君峰路-入海口)长5.6公里,市城乡建设委已于2014年整治完成。
李村河中游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约3.9亿元,主要包括:截污、防洪、景观绿化、桥梁等工程。截至目前,李村河中游共发现污染点源61处,治理完成50处,截污干管实施约2500m,剩余污染点源已联合环保、排水、执法等部门全面治理,君峰路桥西侧已设置截流措施,中游污染全部截至滨河路截污干管内,确保下游无污水进入。2015年3月,李沧区成立李村河中游安全整治工作指挥部,确定以安全综合整治为切入点,对李村河底经营业户实施整体搬迁,腾出河道实施改造,彻底解决李村河中游存在的一系列重大安全隐患问题。
整体搬迁工程于2015年4月正式启动,2016年6月底完成搬迁,为李村河中游打造成城市居民休闲旅游观光带创造了条件。
1500万元 打造沧口公园海绵城市建设
沧口公园,始建于1957年,位于老沧口中心区域,占地8.28万平方米。2003年李沧区委区政府对公园实施了拆墙透绿,是我市第一个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园。
2015年,为解决园区内黄土裸露、场地破旧等问题,李沧区投资1500万元,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启动了公园整治,并将其列入当年为民办的政府实事之一。在整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对黄土裸露进行海绵提升整治,还“尊重历史、关注人文”,本着传承、发掘、创新三大原则,对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大滑梯、廊架等设施,或进行提升、或进行修缮;对一些老的景观、小品,通过发掘历史资料,进行恢复、改建;对原有公园格局要进行重新设计。
在建设过程中,更是根据居民的需要,通过栽植特色花木、古典亭廊改建、最大限度预留活动场地、放置多组6人制够级座椅、所有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等方式,最大限度的缓解与周边居民的矛盾,取得景观塑造与方便居民活动双赢。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共铺装透水地坪等透水材料近万平方米,既美观大方又透水环保。此外,通过植草沟、渗透塘等方式收集雨水,便于后期公园灌溉养护,将节能减排做到实处。创造了我国第一个发光漏骨料透水地坪,所有发光园路及广场均采用漏骨料透水地坪,既美化大方又透水环保。
目前正在就此发明申请国家专利,将技术应用及时转化为成果。本次公园改造进行了国标一类防震减灾设施建设,使沧口公园成为了山东省首家国标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投资2300万元 推动中德生态园海绵城市建设
中德生态园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由黄岛区投资建设,位于富源二号路,总投资2300万元,全长540米,红线宽度26米,目前已建成通车。项目建设过程充分贯彻国家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综合应用OGFC(排水降噪)路面、透水铺装、透水标线、穿孔钢管、欧洲进口息壤、无砂透水管、渗井、缺口式路沿石、下凹式绿地、蓄水池等十大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确保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同时,压缩和减少雨水管网投资,探索青岛市丘陵地貌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应用清单,实现了市政道路雨水管网建设和海绵城市有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