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东省实施乡村文明行动以来,胶州市坚持建管结合、久久为功,创新实施了创建标准化、考核导向化、验收现场化、管理动态化和内涵拓展化的“五化”工作法,提前一年完成了“70%以上的村庄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庄”的目标任务,实现了乡文明建设“软硬”并举、“内外”兼修,打造了乡村文明行动的升级版。
村庄创建要向标准看齐
“现在,大街小巷看不见脏东西,空气也好了,俺这些老人肯定能多活好几年。”5月9日上午,站在清清爽爽的胡同口,胶州市中云街道办事处郭家庄村83岁的王兰章告诉记者,近几年村庄治理环境对垃圾统一处理,成立了专门的管护队,还建了文体小广场,多年坚持开展的德孝教育,也使村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俺村被评为市级文明示范村,全村人脸上都有光。”
在郭家庄村,记者看到,大街小巷干干净净,道路两旁樱花、百日红等苗木随风摇曳,家家户户门前整齐划一地安装了栅栏,形成了“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景观。
“俺村现在看上去这么‘靓’,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省级绿色社区,这在‘美丽胶州’建设之前可是不敢想的。”村支部书记邱延兴坦言,前几年也经常搞环境整治,但维持不了多久,就会回到老样子,每逢上级检查,就要忙着突击整改。“当年,看着辛辛苦苦打造的‘模范村’没过多久又变回‘脏乱差’,那真是心疼啊。”
胶州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村庄“脏乱差”现象曾出现过较大反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形成固定的创建标准,各村都是各自为战、盲目创建,村民心中的标准更是千差万别;另一方面,不注重村风民俗、道德建设等软性指标,导致村民素质跟不上,已整治完成的环境卫生和建好的基础设施被村民人为破坏。
2014年,胶州市结合村庄实际,设定了四类创建标准。卫生洁净村是最基本要求,设置垃圾日产日清、配齐保洁员队伍等6项指标;达标村按照县级文明村标准,设置16项指标,重点提升村庄基础设施水平;示范村突出提档升级,设置33项具体指标,重点在村庄污水处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内容上提升档次;特色村则突出乡村记忆特色,设置19项指标,重点突出村庄的生态保护、乡土味道和文化传承,体现村庄特色、历史文化。
“创建标准的设定,使村庄建设的标准化体系清晰地呈现在村民眼前,激发了村庄创建的积极性,各村庄只需要向‘标准’看齐,对号入座、积极争取。”胶州市文明办副主任庄孟坤表示,截至目前,实现卫生洁净村100%全覆盖,建成乡村文明家园达标村745个,达到全市91.9%,建成示范村92个、特色村16个。
建管结合乡村才会常美
胶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晓峰认为,“建设美丽乡村,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只有坚持建管结合、久久为功,才能保证村庄建设正常推进,已建成的村庄才会保持常态美。”
2015年,胶州市召开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加快“美丽胶州”建设总结推进会,对验收认定的乡村文明家园达标村进行集中表彰,并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108个示范村和特色村奖励2160万元。当胶北街道律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蔡启雷身披鲜红的绶带,缓步走上主席台,从市领导手中接过20万的巨大支票的时候,台下近千名村干部热烈鼓掌。
“创建过程中突出考核导向化,加大激励、狠抓落实,每新建成1个乡村文明家园特色村和示范村,我们就以奖代补形式奖励村庄20万元。”胶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宋振祥介绍说,对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硬化建设任务的村庄,市、镇两级财政按照6:4的比例拨付硬化实际投入资金。
在考核上,胶州市将乡村文明行动上升到与全市重点项目同样的高度,按照示范村或特色村建成时间的先后,分别给予不同分值的奖励,以鼓励村庄加快建设进度。在此过程中,市专项考核验收组会进行现场化验收,按照标准对单查看,确保达标效果。同时,对连线成片建成达标村、示范村的镇办,每建成1个片区,在考核中给予镇办额外的奖励分值,上不封顶。目前,胶州市已建成连线成片片区13个,初步构建起点、线、面环环相扣的格局。
已经通过认证的乡村文明达标村、示范村、特色村等,胶州市对其实行动态认证管理。“市里采取第三方方式,成立联合暗访组,定期进行抽查暗访,两次暗访不合格的,将被取消资格。”贾疃村村支部书记李志刚告诉记者,村庄在去年的第一次暗访中,因道路两侧存有垃圾导致考核不合格,被挂牌警告,“村两委当晚便召开专门会议,严格对照标准,加大整改力度,最终总算是保住了示范村的荣誉。”
此外,胶州市还设立216万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项经费,每年根据动态管理考核情况,对考核合格的108个示范村和特色村分别给予2万元奖励,用于村庄移风易俗和文明家庭创建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通过动态监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动了乡村文明行动常抓不懈、纵深发展,彻底杜绝了环境综合整治‘一阵风’问题。”庄孟坤说。
“面子”美更要“里子”美
“前段时间,村里再次修改了《村规民约》。”邱延兴拿着这本“治村宝典”说,经过村两委讨论,决定在洁净庭院、五好文明家庭、德孝家庭等评选活动中,增加乡村文明的评选内容;建立村庄综合管护队,健全管护制度,加强村庄环境和设施管护。目的是通过提高村民素质,约束村民行为,推动美丽乡村和乡村文明建设。
“乡村文明建设既要‘面子’美,更要‘里子’美。”宋振祥认为,环境美有利于文明乡风的养成,乡风文明也能反哺推动环境美的持续。因此,乡村文明建设要在环境美的基础上倡树文明乡风,使村民养成‘自觉参与’文明建设的习惯。“胶州的实践表明,《村规民约》是约束农民不文明行为、树立文明乡风的一个有效措施。”
近几年,胶州市的乡村文明行动年年有主题、年年有重点。2011年,抓“五种新风”推树;2012年,启动“尚德胶州”建设,着力提升乡村道德水平;2013年,抓示范带动,打造了三里河街道和胶北街道两个省级文化特色示范镇和包含23个省级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的南北两大示范片区;2014年,抓分类创建,提前一年在全省完成“70%以上的村庄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庄”的目标任务;2015年,抓动态管理和文明创建,将重点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提升,推动了农村移风易俗。
围绕倡树文明乡风,胶州建立了“一约四会”机制,引导各村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和禁赌禁毒会。同时,针对不文明现象,各村的《村规民约》在完善村级社会事务管理内容基础上,增加了规范村民行为、履行村级义务、保护村级设施、维护村社环境和评选洁净庭院、德孝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内容,引导村民增强“自觉管理”乡村文明的主动性。
截至目前,胶州市574个村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事理事会组织,先后有646个村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儿女”等个人典型评选活动,811个村全部开展“洁净庭院”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共评出村级“洁净庭院”105236户,创建比例达到所有村庄家庭户数的51%;评出村级“五好文明家庭”67557户,创建比例达到33%;评出镇级“最美家庭”6813户,以好家风带出好乡风、培育好民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