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地处鲁中腹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莱芜三面环山,西部为平原,境内河流水系丰富,旅游资源涵盖了自然环境、遗址遗迹、民俗文化、特色产业和乡村聚落等五大类型。既有以莲花山、雪野湖为代表的山水资源,也有齐长城、齐鲁故道、嬴城遗址和冶炼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既有莱芜梆子等民俗资源,有“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特色产业基础,自然山水间保留了大量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也有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和典型。
△从天上看雪野成为雪野旅游的最佳角度。
△位于雪野旅游区的恒大儿童欢乐中心。
△9月19日,在雪野开幕的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上,法国鸟类学家穆莱克驾驶动力三角翼,与白颊黑雁亲密上演“人雁共飞”特技。
△雪野旅游区王老村是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鲁中抗日战争纪念厅序厅。
本版照片由 高留声 张宪政 摄
□郝磊
借助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历史机遇,莱芜市大力引导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业,产业稳步发展,崭露头角,有特色有亮点,在全省旅游生产力总体布局中突显为重要的一环。旅游大项目积极推进、旅游品牌不断提升影响力、产业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市场正规有序、产业整体素质和旅游服务功能日渐完善。莱芜目前有国家A级景区9家、国家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3家,四星级旅游饭店5家、三星级旅游饭店5家,旅行社27家,山东省旅游强乡镇5个,山东省旅游特色村6个,省级精品采摘园3家,山东省星级农家乐92家,山东省旅游商品研发销售企业6家,旅游汽车公司3家,旅游院校2所,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
今年前三季度,莱芜市接待游客682.2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和12.1%,文化旅游正在成长为莱芜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雪野湖旁休闲度假
登齐长城赏故道遗风
驱车自济南向东,拐到莱芜茶业口镇,再向北9公里,便来到卧云铺村。在这里,石屋、石阶、石巷静静地展现在那里,仿佛凝固了数百年的悠长的历史。卧云铺村与其他四村成为“一线五村”,是我省目前保护最好的古村部落。
当前莱芜市全域化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为“坚持全域启动、板块互补、重点突破、多维发展”,构建“1181”全域化旅游发展总体格局。截至今年10月,莱芜市在建旅游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405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38亿元。美丽的莱芜正在向游人展示她独特的魅力。
“11”即:一个中心、一个支撑。以雪野湖为核心,打造休闲度假、航空运动、齐长城体验与休闲乡村游中心;以“沿汶河都市休闲与乡村体验滨河旅游带”为支撑,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莱芜。“81”即:重点打造八大重点项目群,建设一个全域乡村旅游系统。八大重点项目群,即雪野湖休闲度假项目群、齐长城国家遗产公园项目群、九龙—九天—九门峡谷项目群、中心城区项目群、棋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群、有机农业项目群、莲花山—云台山项目群、钢铁工业旅游项目群等历史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群。
莱芜市还大力推进一个乡村旅游系统,即推进“126”乡村旅游战略布局,构建“一水两山六板块”的全域乡村旅游系统,创造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的“莱芜模式”,“一水”即汶河沿岸乡村风情带,“两山”即北部高山峡谷与南部宗教名山风光带;“六大板块”,即长城传奇、千年记忆、都市乡村、莲花山文化养生、玄妙棋山、有机农业养生板块等。
在此基础上莱芜市力争到2017年建成国家A级景区12家,创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10个、山东省旅游特色村20个,实现年旅游消费总额61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率达到7.5%。到2020年,推进雪野旅游区创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新培育发展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实现年旅游消费总额83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率达到10%,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去年3月份,莱芜实现和章丘旅游年票互通互用。济南公园通游年票面也向莱芜市民发售,单人花费100元就可全年无限次浏览大明湖、趵突泉等济南七大重点景区,济莱两市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极大方便了两市市民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成为活跃济莱旅游市场的助推器。
今年,莱芜以申报山东省全域乡村旅游试点市为总抓手,联合市委农工办,统筹乡村旅游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启动三年提升工程。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创。
莱芜市开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文明整治提升专项规划,确定公布乡村旅游和生态文明示范村“6个集中片区、7条风景线、38个特色点”三年整治提升工程。全市以打造省内中高端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推进“改厨改厕”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争取省市财政资金400万元,对300户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了双改工程,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同时,莱芜市还组织开展各类乡村旅游经营达标创建活动,以标准化建设促进服务管理水平提升。截至2014年底,雪野镇、棋山旅游小镇、房干村城岭村列入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典型单位,全市有国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3处,省级旅游强乡镇5家,省级旅游特色村6家,市级旅游特色村40家,3家省级精品采摘园,16家市级精品采摘园,92家省级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全市乡村旅游建设实现了创新增效提质发展。
为尽快融入省会城市群旅游行列,莱芜市还积极加入“7+1”省会城市群旅游经济圈,努力开拓省会城市圈旅游市场,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共拓旅游市场,与圈内其他城市联合推出《7+1省会城市群城际旅游》及“7+1省会城市群一券通”。
湖畔看飞机表演
湖上游水上乐园
今年9月份,由国务院批准、山东省政府保留举办的两项节庆活动之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在雪野成功举办。3天的时间,航空体育节总共吸引了10万人前来观看,带动观光、食宿、购物等的旅游收入近一千万元。那一朵朵在天空中盛开的降落伞、一阵阵飞机启动的轰鸣,已经成为雪野秀美山水图中最精致的点缀。
雪野旅游区拥有国家级华山森林公园和马鞍山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70%,空气质量优良,有“天然氧吧”的美誉,被誉为济南的后花园。境内是齐鲁文化交汇地,有比秦长城还早400多年的齐长城,有孔子夹谷会盟遗址,还有娘娘庙、吕祖泉、王石门、卧云铺等明清古村落。
目前,雪野旅游区是山东省省级旅游度假区、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永久举办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山东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省级重点服务业园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单位、“2014中国最美休闲胜地”、“2014美丽中国十佳度假区”。
雪野旅游区是连接济南和莱芜的桥梁与纽带、济莱协作大战略的前沿阵地,发展服务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建区以来,按照“规划引领、科学开发,环保优先、打造精品,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成为国内“水、陆、空”成功范例。
水上旅游方面,以雪野湖为中心,发展水上休闲旅游。雪野湖湖面13平方公里,是济南50公里圈内最大的水面。目前,以雪野湖为中心,旅游区在水上大力发展水上休闲、游艇、沙滩、漂流、垂钓等旅游项目。现已建成高标准水上码头6处,拥有各类游艇26艘;建设淡水沙滩浴场2处,总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水上牵引伞、水上自行车等游乐项目。先后举办了中美滑水明星对抗赛、2013全国OP帆船冠军赛、全国青少年帆板锦标赛、全国大帆船邀请赛等水上比赛活动30多项。雪野湖已发展成为广大游客的“水上乐园”。其中,垂钓公园已投入使用;水上乐园项目正在招商洽谈,不久将会为游客提供一个国内一流的水上嬉戏乐园。
陆地旅游方面,以良好生态为依托,发展陆地休闲旅游。目前,雪野旅游区对外开放景区近20处,有国家“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3处、“2A”级景区1处。其中,中华生态第一村——房干景区,汇山、水、林、泉、潭、瀑、峡、洞、石等自然景观于一处,开发了九龙大峡谷、金泰山、石云山、生态农业园、梦幻情人谷等五大旅游区、100多处旅游景点,被国际环保专家誉为“绿色天堂”;国家4A级景区农博园,建有姜科园、热带植物园、热带水果园、蔬菜园、花卉园五大园区和生态园林式度假酒店,是全国生姜种质资源基地、省级农业示范点。
依托这些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区在陆地上大力发展山地运动、户外运动、生态观光、深度旅游等项目。目前,已先后开展了全国汽车场地越野场地赛、第80届世界房车露营大会、环湖马拉松、登顶马鞍山、环湖自行车赛等40多项赛事。
空中旅游方面,以航空运动为龙头,发展空中休闲旅游。目前,已先后举办了四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三届国际航空运动器材装备展,还举办了全国动力伞优秀选手赛、全国跳伞冠军赛、国际特技飞行大师挑战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等各类航空赛事30多项。
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济莱协作一体化建设,全域乡村旅游试点,以及济莱轻轨动工建设,将成为雪野旅游的重大机会。那时,雪野的山水将会给游人呈现出一幕幕视觉盛宴。
鲁中抗战纪念厅
传承红色记忆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1月15日,莱芜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投资5400万元,将莱芜战役纪念馆东馆修缮加固,建设莱芜鲁中抗日战争纪念厅,并于今年9月1日正式落成开放,成为全省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莱芜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陈毅指挥所、战地纪念碑,弹痕深嵌的支前推车、硝烟熏染的军鞋,战士深情的回望,在英雄的莱芜,“红色文化”熠熠生辉。
70年前,鲁中地区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抗日战争期间,鲁中军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捍卫和宣誓了国家与民族的脊梁,表现了对党和国家的誓死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伟大的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鲁中抗日根据地是山东省的战略中心,抗日战争时期的鲁中区抗日根据地包括胶济铁路以南、津浦铁路以东、滋(阳)临(沂)公路以北、沭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今莱芜、济南、淄博、潍坊、日照、临沂、济宁、泰安8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总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期间,鲁中军民共对日伪军作战6920次,毙伤俘日伪军12.8万人。抗战胜利后,鲁中成建制走出去的子弟兵计12万余人,支援新解放区的地方干部达到9000余人。其中包括两名元帅,30名中将以上的将领。
新落成的鲁中抗日战争纪念厅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陈展面积3000平方米,展出图片700余幅,场景15处,文物600余件,分为英烈长廊、序厅和四个展厅。英烈长廊集中刻录抗战时期鲁中区牺牲的9358名烈士的名字;序厅主要内容是主题雕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大事记、山东人民抗日战争大事记,设LED电子屏,展示鲁中地形地貌,播放抗战史料;第一展厅重点展示日军暴行;第二展厅重点展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历程;第三展厅重点展示著名战役战斗;第四展厅重点展示英模人物事迹。
四个展厅由七部分主体内容组成。七部分分别为“日军暴行 惨绝人寰”、“组建武装 发动起义”、“团结抗战 中流砥柱”、“浴血奋战 生死与共”、“巩固政权 全面发展”、“发起反攻 夺取胜利”、“抗战精神 永放光芒”,每个部分又分为各个单元,通过实物、模型、声音等真实的展现抗战场景,市民置身厅内如身临其境。
鲁中抗日战争纪念厅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处反映鲁中区全民抗战的综合性场馆。该厅的建成填补了莱芜市抗战史的空白,推动了红色文化发展,丰富了教育内容。莱芜战役纪念馆形成了东馆为鲁中抗战纪念厅、西馆为莱芜战役展览厅的格局,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缅怀先烈事迹,教育后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物展示板块,鲁中抗日纪念厅陈列着抗战时期保留下来的沂蒙红嫂用过的已锈迹斑斑的剪刀、已经破损“扶不正”的板凳,爆炸大王李念林用过的大刀、手工石雷、铁雷,革命烈士用过的“汉阳造”、仿捷轻机枪等。没有先进设备,没有外方支持,仅靠着这些落后的装备便能击溃日寇获得胜利,展厅内详实的资料如泰山时报石版、大众日报创刊词等,依时依境地让抗战历史情景重现,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再次对曾经的峥嵘岁月展开无限的遐想。
自鲁中抗日战争纪念厅开放至今年10月末,已先后接待了9万余名游客,充分发挥鲁中抗日纪念厅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借嬴秦精神
塑文化品牌
前不久,我国史学泰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在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嬴秦帝国探源》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上对世人宣布,通过对《战国策》中“阉”字的解释,进一步确定了秦氏嬴姓起源地在遥远的东方——莱芜。
嬴秦文化研究始于2000年。“嬴姓莱芜”研究的两个民间学术机构——“莱芜嬴历史文化研究院”与“山东嬴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于同年6月份成立,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宫长为先生到嬴城遗址实地考察,对“嬴姓与莱芜”研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嬴秦文化研究从此逐渐走上了正确、正规的轨道。研究工作也由最初的“政府指导,民间研究”,逐步实现了“政府主导,社会研究”的重大转折。
经过不懈地努力,嬴秦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莱芜嬴秦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数次深入到嬴城遗址及周边遗址遗迹做考古调查,有了许多新发现,证明在古嬴水一带确实存在着从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的系列考古文化,恰与少昊、伯益所处的时代相对应,这为嬴姓源于莱芜提供了考古证据。
“嬴秦发祥地在东方,祖地在莱芜”有10个议题:1、伯益与嬴姓起源,2、少昊氏与伯益的关系,3、皋陶、伯益与尧、舜、禹,4、秦国早期的历史与夏、商、周三代社会,5、秦置嬴县与始皇东巡,6、考古发现与嬴文化研究,7、嬴姓诸氏的分布与播迁,8、嬴秦与莱芜,9、上古莱芜农业、物业与手工业,10、有关嬴文化开发的构想与建议。
2013年6月8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的40多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等聚集一起,参与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莱芜市宣传部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莱芜)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嬴秦始源》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
《嬴秦始源》一书,是2011年“中国(莱芜)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各地专家、学者们精心撰写和修订后提交的论文汇编。由当代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亲自作序、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学术论文52篇、附录11篇,共计50万字。李学勤教授充分肯定秦之先人来源于东方,兴起于莱芜、曲阜一代的历史事实。
《嬴秦始源》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了中国先秦史学界对嬴秦文化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坐实了莱芜作为“伯益封地·嬴秦祖里”这一嬴秦文化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嬴秦始源》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列入的重要社会科学出版著作,这在莱芜出版历史上尚属首次。
2013年,山东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上报的一份关于“建议省委、省政府把嬴秦文化的保护、研究和科学利用作为山东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省文化遗产重点项目,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的调研报告,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对嬴秦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作出具体批示。
莱芜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嬴秦文化研究工作,明确要求要挖掘好“嬴秦精神”,做到古为今用,为莱芜的文化建设、旅游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