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城市,东营市在项目规划布局上,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先行,以生态理念规划产业发展,优先安排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目前,试点区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全部完成,进驻企业51家,项目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4亿元,实施后预计产值800亿元、年利税85亿元。
东营市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市未利用地面积41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3.3%。其中,适宜开发整理为农业用地的130万亩,适宜生态保护的181万亩,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的100万亩。科学开发利用未利用地,是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是拓展东营市乃至全省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是搭建区域合作新平台的重要手段。
据东营市黄蓝两区建设办公室介绍,为充分发挥未利用地资源丰富的优势,2007年以来,东营市积极探索未利用地高效生态利用的新模式、新机制。2011年,国土资源部与省政府签订“部省合作协议”,协议明确“国土资源部同意东营市和滨州市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探索”。2012年8月,东营市被列为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市。东营市先后编制了《东营市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专项规划(2011—2020年)》、《东营市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实施方案》。
东营市黄蓝办负责人介绍,国土部批复东营市低丘缓坡试点批复4.5万亩。按照“成方连片、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有序开发”的原则,安排了广饶高效生态示范区-盐碱荒滩开发项目区(2.2万亩)和东营河口产业集聚区—盐碱荒滩开发项目区(2.3万亩)等2个项目区。在项目规划布局上,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先行,努力构建产业化、生态化良性互动的局面。在低丘缓坡试点实施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农用地特别是优质耕地的占用,所涉及的耕地,基本上是零星分布的劣质耕地。4.5万亩试点规模中,零星分布的耕地面积3000亩,仅占总规模的6.6%。对确需占用的耕地,也依法落实了耕地占补平衡任务。
目前,试点区域内共安排用地11669亩。全市已有7650亩已经办理完成供地手续,供地率达65%。剩余未供应土地部分已有供地意向单位,并已签订供地意向协议书。随着项目区用地单位的落户,项目区建设情况有序进行。同时将大幅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及居民收入,社会效益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