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栖霞市围绕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创新工作思路,精心策划部署,在全市举办首届“我爱我家”社区(村居)文化节,以“弘扬文明风尚、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文化节+N”活动模式,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畅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文化节+汇演”强带动,搭建载体、创新形式,激活城乡“文化基因”
一是弘扬传统、倡导文明,汇演“质量高”。由宣传、文化等部门牵头,组织吕剧团、戏曲组织等专业团队,设计出一批内容生动、风格多样,贴近群众生活,传播文明理念的汇演节目。汇演在结合栖霞地方特色戏曲的基础上,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融入其中,并新增现代歌舞、相声小品等演出项目,大大增强观赏效果,赢得群众一片好评。先后推出《六尺巷》《戏说斗富》《牟二黑子传奇》《好人》《邻居之歌》《礼仪》《回家》等20余个弘扬文明新风的优秀节目。二是覆盖城乡、影响广泛,汇演“全铺展”。从6月15日文化节启动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底,各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和民间文艺队伍,利用村民农闲和夏季乘凉时间,通过流动舞台车和广场大舞台,深入全市16个镇街区和城市各社区,为广大群众奉上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充分满足了城乡群众文化需求,带动了市民参与文艺活动热情。先后举办各类文艺演出100余场次,参演人员3千余人,观看群众8万余人次。三是源于生活、服务群众,汇演“接地气”。深入发掘非遗文化、传统文化,指导、培育群众文化队伍,广泛组织文艺志愿者,组建各村和社区文艺团体,成立锣鼓、歌唱、八卦鼓舞、广场舞、诗歌朗诵等各类文化团队和特色团队1100余支,通过团队的凝聚力和通俗的表现形式,带动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同时采用“政府搭舞台、百姓来唱戏”方式,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形成以品牌文化节日激发民间活力、吸引群众参与的良好机制。
(二)“文化节+激励”重引导,深挖典型、示范引领,释放道德“带动力量”
一是深挖基层典型,突出示范引领。城乡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基层建设者的辛勤汗水和默默付出。社区文化节期间,栖霞市以爱岗敬业、家风文明、邻里友善、热心公益等为标准,深入挖掘基层各行各业优秀典型,在全市评选出优秀保洁员100名、优秀红白理事会主任100名、文明家庭116个、社区好楼长16名、优秀社区志愿者24名,将表彰活动开展到基层、开展到人民群众身边,增强带动感染效果,先后在各镇街举办表彰典礼15场。二是加强宣传报道,凝聚道德力量。开展好人评选活动,挖掘先进人物和感人故事,加大各类先进典型宣传报道力度,先后有“二十年献血4万毫升”的林海峰、“照顾残疾大伯哥43年”的王淑莲、“车祸现场勇救5人”的张欢等14人被评为“烟台好人”,其中3人被评为“山东好人”。同时充分利用微信、电视、网站及报纸等平台,用巡回宣讲、主题报告等方式表现“栖霞好人”精神,发挥正面典型引导、激励和教育作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浓厚氛围。三是深化四德工程,构筑道德高地。社区文化节期间,围绕增强榜样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四德榜全覆盖和优榜提升工程,按照省市标准要求,加大四德榜特别是“优榜”建设力度,加强创建指导,规范标准流程,强化示范引领,积极打造“德润栖霞”城市品牌。
(三)“文化节+帮扶”促小康,扶贫济困、传递温暖,托起群众“幸福底线”
一是创新帮扶模式。采用“政企合作”慰问帮扶新模式,动员爱心企业参与困难群众帮扶,政府提供困难群众名单,企业提供爱心物资,并实地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一方面,为困难群众送去慰问物品,缓解生活状况,助力脱贫攻坚;另一方面,推动企业爱心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担当,树立示范榜样。社区文化节期间,先后组织爱心企业深入16个镇街,走访困难群众200余户。二是深化志愿服务。围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组织“爱在栖霞”“果都星光公益”等志愿服务团体,深入村居、社区,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帮助困难学生、关爱残疾人、爱心捐助、情暖中秋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参与人数2000人次以上,助老助困助学物资近百万元,打造出一批立足民生、服务民生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三是增强引领带动。注重发挥文明单位在扶贫济困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出台《文明单位考核办法》,将公益活动开展列入文明单位常态化管理,社区文化节期间,组织省市级文明单位开展爱心捐助、困难走访、卫生整治、环境爱护、文明宣传等活动270余次,充分调动起文明单位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起人人热爱公益、参与公益良好氛围。
(四)“文化节+文明”转风气,注重引导、健全机制,掀起文明“时代新风”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社区文化节期间,在为群众送去精彩纷呈文艺表演的过程中,每场演出都穿插以宣传文明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有奖问答环节,男女老幼争相抢答,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讲述着文明、传递着新风。同时精心拍摄以乡村文明为主题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移风易俗宣传片》以及电影《苹果村的喜事儿》,借电影下乡在全市各村播放。统一录制移风易俗倡议广播,在各村利用“三农之声”平台、宣传车等,进行常态化宣教,不断提升群众文明节俭理事意识。经过精心宣传引导,年中省乡村文明行动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成绩明显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排名在全省上升25个名次、烟台市上升3个名次,移风易俗排名在烟台市上升1个名次。二是抓好队伍建设。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组织志愿者、村党员干部、优秀教师、道德模范、专家学者等组成宣传队,围绕传播新思想、倡树新风气,开展理事会培训、道德讲座、技术下乡、新生活培训等活动20余次,紧扣时代主题、发挥阵地作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三是强化督导考核。制定《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和移风易俗工作方案》,强化工作举措,推动责任落实。成立乡村文明督查工作组,社区文化节期间,对全市各村进行抽查,采取问卷调查、打分评比、排序通报的方式,对各镇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强力推动移风易俗、建设美丽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