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区内,有一条“S”型道路,与济南其他横平竖直的道路相比,显得与众不同,它连接着泺源大街和文化西路。年轻人更多叫它趵突泉南路,而在老济南口中,仍然改不了山水沟的叫法。
过去山水沟的路面比两侧的地面低很多,从位置看,山水沟位于老城区的西南方。济南南部多山,每到雨季,南部山区洪水暴发时,山水经南圩子城护城河分洪后,由山水沟导入老城护城河,山水沟的名字大抵就是这样得来的。
当雨季过去,山水沟便成了集市。过去在山水沟附近居住的都是进不了城内的穷苦人,人们多靠一些小买卖和小手工作坊为生,渐渐形成集市。
山水沟集大约在清代中期兴起,农历每月的二、七日为集日。集市最初交易多为农牧产品,后来演变成市民处理废旧物资的市场,所以当地人又称这个集市为“破烂市”。
山水沟集上的旧书摊曾得到不少文人的喜爱,当年老舍先生在齐鲁大学任教时,就住山水沟西侧不远的南新街,常常步行来赶集。老舍先生在他的《广智院》中写道:“山水沟就在广智院的东边,相隔只有几十丈远,所以有集的日子,广智院人特别多。”
不过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山水沟大集渐渐消失了。
北京有条龙须沟,老舍先生曾经创作过一部同名话剧,描写的是居住在北京天桥附近龙须沟旁小杂院里4户人家的不同遭遇。而在济南有条山水沟,它曾是济南城区内唯一既是河又是道的路:雨季泄洪,枯水期形成一个集市,当年老舍先生在齐鲁大学任教时,也常来逛逛。
雨季泄洪,非雨季成大集
山水沟在非雨季曾是物品种类丰富的大集,可在雨季,却是周边居民的噩梦。一旦出现水患,两侧的居民就叫苦不迭。因此山水沟历经了多次改造,才成了今天的模样。
早在1932年,山水沟就进行过整修。当时主沟长850余米,乱石砌成护岸,沟宽约5米,深2到2.5米,沟两侧是供行人行走的道路。到了1945年,山水沟被改造成道路,原道路快车道宽12米,兼具排洪与交通双重功能,两侧为2至4米宽的人行道。1957年10月,济南市政府再一次对山水沟进行了大规模改造,这次改造之后,山水沟的泄洪通道变成了地下暗渠,路面和两边的道路一样高。
然而1962年7月13日,济南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因为山水沟排水不畅,山水甚至冲翻了公交车,还将趵突泉中的锦鲤冲到了马路上,山水沟的道路也被冲毁。第二年,有关部门重修山水沟,路面比人行道低1米多,恢复行洪功能,1965年再次改建。
但是这几次改造并没能解决山水沟排水不畅的问题。2007年7月18日,山水沟再一次在一场大雨中成为济南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记忆。
2010年8月,经过近7个月的施工,济南人正式跟山水沟说再见了。在这次改造中,早已变身趵突泉南路的山水沟路面整体抬高,最高处抬升了1.5米,使得路面与道路两边地面基本持平。而原本兼具的排洪与交通双重功能也分离开来,路面行车,路下行洪,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
历经多次改造,终成上行车下行洪的立体交通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