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山庙会、皇家香草庄园灯会、峄山古会......从年初一到龙抬头,邹城的旅游好热闹!而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这里的旅游身后总有文化的“影子”,这里的文化四周也总有旅游的“踪迹”。
峄山古会相传已有千年历史,一直沿袭至今,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逛古会,登峄山,是邹城人民的传统,更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据了解,今年的峄山古会自二月初二拉开帷幕,短短两天景区已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成为每年除节假日之外的另一个客流高峰。来自河南的游客郭女士说:这里不仅能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领略深厚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来到此地真是一举多得!
文化与旅游擦出的火花,在邹城已有燎原之势。作为孟子故里,祭孟大典在每年在孟庙景区定期上演,吸引了全国无数孟氏宗亲“回家”祭祖。中华母亲文化节将邹鲁文化的精髓--母教文化发扬光大。大型礼乐文化剧《邹鲁礼乐》完整还原了宋代雅乐,并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成为邹城旅游的新名片。借助“文化牌”,“孟子修学游”等文化旅游品牌应运而生,“我的成人礼”、“研学夏令营”等旅游新产品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观光。2016年,邹城实现旅游接待人数超过800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62.14亿元,同比再创历史新高。
文化+旅游,已成为邹城旅游业的一个“热词”。三孟儒家文化、峄山道教文化、明鲁王陵帝王风水文化、凤凰山佛教文化、金钢山酒文化......总有一款文化与游客的文化取向相契。即便是在乡村,各类民俗、传说也被重新挖掘并演绎,柳下邑村的柳下惠、上九山村的“赊小鸭”勾起了游客浓厚的兴趣,尚寨竹马、平派鼓吹乐、火虎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赚足了游客眼球,唐村泥咕咕、凫山核雕、上九柳编等文化旅游商品成为抢手货。凭借着文化的后盾,邹城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目前邹城已拥有国家4A级景区3处,3A级景区12处,省级旅游强乡镇11个,特色村27个。邹城市也荣登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文旅融合,是邹城旅游发展的大方向。在不久前刚刚落幕的邹城市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大会上,提出了以旅游+为抓手,全面推进文旅共兴的战略思路。“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文化资源就是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就是邹城实现跨越转型的新动能”,邹城市旅游局局长刘强如是说,“关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一步,搭建研学旅游平台、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是一个重点,丰富各景区文化体验项目、增加景区活态展示内容是一个关键,培育文化旅游商品、旅游餐饮和特色民宿是一个重要补充。要让文化根植在景区,根植在这座城市,让更多游客感受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