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创新“文化+载体”。整修和新建杨楼红色军事教育基地、帽杨文化基地等100多处文化载体项目,树立乡村文化“台柱子、引路人”。镇文化站、农办、司法、妇联等部门,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固定或流动形式,深入乡村宣传政策法规知识、传授致富实用技术、举办乡村文化活动。累计树立乡村文化“台柱子、引路人”110多名,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先后邀请20多名专家讲解农业种养技术。
二是创新“文化+团体”。乡镇和驻村单位共同资助购置文化器具、文化道具,积极培育乡村文化创作队伍,“爱心文艺歌舞团”下乡义务演出。目前已义演120余场次,募捐300多万元,先后资助200多名农村困难户、30多个重病重灾困难群众,编排各类文艺节目100多个。
三是创新“文化+农体”。大力实施“农体工程”,打造农体旅游区,发展农体健身场,引导乡村群众参与“新型合作医疗、大病困难救助、养老重病保险、妇女两癌检查、贫困户健康档案”等工作。
四是创新“文化+实体”。在产业发展中找准 “切入点”,让产业“沾上文化味”;开发新兴文化产业,支持与鼓励乡村发展“乡愁文化”,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进程。李桂芬村、杨楼村、王在村等成为殷巷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