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哞——哞——”,伴随着此起彼伏的“交响乐”,22头佩戴“金洼”标记的黑白花大奶牛走进转盘式挤奶大厅,不大会儿,雪白的牛奶便通过挤奶器,哗哗地流进储藏罐……这是10月25日,记者在聊城市团团乳业养殖场看到的场景。
金洼属茌平县洪官屯镇,是省定贫困村。全村112户人家,贫困户占28户,平均年龄接近70岁且大多有病或丧失劳动力。而“团团”地处东昌府区,是一家集牧工商、产加销于一体的知名乳企,拥有4500余万元固定资产、600余名员工、袋装生产线和鲁西唯一的瓶装生产线,日产奶制品90余吨。
分属不同区县、相距70多里的“金洼”与“团团”,究竟啥关系?原来,今年5月,“金洼”由帮包的市妇联牵头与“团团”签了一份为期5年的托管合同,将30万扶贫资金购来的22头奶牛悉数交托给“团团”:5年里,“团团”每年要向53名扶贫对象每人分红800元—830元,并承担奶牛生老病死的一切损失,5年后,“团团”将归还一头与交付时体质、年龄相当的奶牛或继续签订新的托管协议。
金洼村村支书金玉忠介绍,这种扶贫模式契合农村实际。金洼村的贫困户大多没有劳动能力,自己养奶牛并不现实。此外,奶牛投入大、风险高,一旦养不好会导致“越扶越穷”的恶性循环。团团乳业开设“奶牛银行”,贫困户不用操心,还有稳定收益。
贫困户之一的何立荣体会更深。按他的话说,老伴有30多年胃出血病史,每年2000多元的药钱都靠七拼八凑;3间土坯北屋,漏雨透风,在1年前的雨季中塌了……哪里还能买得起奶牛啊?即使政府送来奶牛,也不会养啊?
县扶贫办的同志介绍说,“奶牛银行”模式,一方面解决家庭养殖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难题,还解放了劳动力;另一方面,养殖场用农户的奶牛扩大规模,反过来再帮助他们脱贫。
托管人得了实惠,团团又获得了什么?采访中,团团负责人说,团团看中的不是直接利润,而是在减少投入的基础上,建设奶源供应基地,“在自己牛场里出产的牛奶才最让我们放心。”
截至目前,团团乳业第一批分红已全部到位,53人每人200元,何立荣和老伴有400元进项,到年底老何家还有1200元的盼头。加上养羊、种地的收入,28户贫困户年底有望全部脱贫。
□记者 张 颖 通讯员 郑兆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