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寒亭区牟家院村首届乡村戏剧节意外走红,在中国戏剧节版图上成功楔入自己的坐标;今年,戏剧节征集公告一发出,报名邮件纷至沓来。参演的队伍中,既有《驴得水》制作人孙恒海领衔的金牌团队,也有章丘梆子这样的乡土剧团。“在我们的戏剧节舞台上,传统与现代‘同唱一出戏’。”戏剧节发起人牟昌非说。
让牟家院走红的,就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共生,这恰与寒亭文化发展路径相契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打造“文化名市”,拥有丰富传统民俗文化的寒亭,优势得天独厚。借助我市打造“文化名市”的契机,寒亭区深挖民俗文化产业潜力,积极吸引特色文化产业集聚,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用心用力开启“文化名市”的迎春之旅。
杨家埠灯会,是这场奋战的第一弹。灯会持续半个多月,观赏人次达40万,人们津津乐道的热乎劲还未完全消退,杨家埠风筝年画系列文化活动又如期而至。首届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全国书法名家题跋展等18项子活动,让本届节会从开始筹备就备受关注,十几年累积的文化品牌,含金量越来越足。
品牌给力,产业受益。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底,寒亭在民俗文化产业的开拓上信心满满。以杨家埠为中心,近百家年画、风筝店(厂),从线下做到线上,从国内做到了全世界。今年,该区突出开发杨家埠文化产业园,引来了中港城、滨禹文化影视基地等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将整合全市民俗文化资源,打造民俗文化创意中心。以情缘文化著称的柳毅山,则着重景区项目提升,塑造新的文旅融合典范。
产业活离不开人才兴。为此,寒亭建立了文化人才库,落实区级领导联系制度,及时帮助解决难题。依托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同顺德画店、天成飞鸢、柳毅山景区等设立了十几处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和传习所,以激励政策推动非遗传承,每年还组织传承人参加对外文化交流。非遗人才之外,一批青年文化人才也涌现出来。该区从2013年开始,就设立画乡文化奖,所有文化门类全部纳入评选,以此推动文化建设发展。
通过实施“百千万”文化人才培训计划,整合基层文艺团队,“一村一支文艺队伍、一村一种文化特色”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全区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发展到500余支。“‘百场演出进基层,文化快车通万家’城乡文艺巡演”、“魅力寒亭·浓情四季”等成为文化惠民品牌,该区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以“送”“种”结合的方式,每年为基层配送文艺演出200余场。
文化惠民不止于此。寒亭将区文化馆、图书馆全部免费开放,新推出文化大讲堂、国学讲堂等一批新的服务项目。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1处,同步推进了重点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升级“文化驿站”,为8个省级贫困村安装了数字电影固定放映设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已实现全覆盖。(潍坊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