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鸢都大地,山水欢笑,歌舞飞扬,满城书香,群众走上文化舞台,文化在传承中创新……以文化惠民为导向,我市打造了一批批具有潍坊特质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既增强了文化潍坊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也为群众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享受。
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新精神、新要求,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潍水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和现代文化市场四大体系,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参与、人民共享,厚植文化优势,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同时,推动全市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深叶茂
我市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以开展活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出台《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发展均衡、便捷高效、保障充分、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市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一期全面完成。市美术馆开馆运行,补齐了我市文化场馆功能短板。一批高标准县级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其中一级馆数量分别达11个和10个。组织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完成12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任务,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达到82%;结合精准文化扶贫,重点扶持60个省定贫困村建设文化大院,全市269个省定贫困村已有196个建成综合文化活动室,占总数的73%,两项建设指标均超过省里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创新。加快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市图书馆在社区、学校等设立分馆20多个,县域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开展镇图书馆评估定级,半数以上镇街实现通借通还。结合推进“图书馆+书院”建设模式,在镇村推进“乡村(社区)儒学”计划,建成“乡村儒学”讲堂40余个,举办讲座400余次,参与群众8万多人次。“百千万”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实施,全市上下组织举办各类公益性文化培训150多期,培训人员2万多人次。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范围,新增开放空间220个,市图书馆、博物馆实现了“中午不休,全天开放”,潍水讲坛、精品展览、公益培训等品牌服务活动有声有色,深受群众欢迎。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6.28万场,“一村一年一场戏”2500余场,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覆盖工程基本完成,全省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现场会分别在诸城、安丘召开,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除了不断完善“硬件”,我市还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精神生活。文化广场建到哪里,群众文化活动就开展到哪里。如今的潍坊,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城乡处处是舞台,市民人人做主角。从群众演出到全民阅读,赋予城市精神更多文化内涵。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大力开展全民阅读,全市上下联动,组织开展朗读比赛、图书流转、优惠售书等阅读活动,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春节、元宵节、“潍水之春”群众文艺调演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各县市区文化活动各具特色,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大力推进艺术创作。深入实施艺术繁荣战略,对大型茂腔《红高粱》《非常妈妈》两部大戏和小品《招聘婆婆》进一步创作加工,艺术水准有了较大提升。以庆祝建党95周年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为主题,创作了一批优秀书画作品参加全省展览。落实“地方戏振兴和京剧保护扶持工程”要求,全面开展地方戏剧种普查,组织开展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诸城茂腔《失却的银婚》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组织举办全市民办文艺团体大赛,挖掘乡土民间文化人才,扶持发展民办文艺团体,繁荣提升文艺演出市场,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脉,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文化惠民的重要内容。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讲述着潍坊故事,承载乡愁文脉,我市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抢修性保护传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重现生机的濒危非遗,从历史走来,融入群众生活。
——开展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非遗名录体系进一步丰富,15个项目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潍坊鸢都嵌银厂和董家骨科诊所被评为山东省第二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被评为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臣希被评为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组织举办“2016中国·潍坊首届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举行获奖作品展览展示活动,有效推动了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组织举办了保护区建设事项评选表彰、中国古琴艺术展、“乡音乡韵”方言展演大赛等八大项展示展演活动。加强潍水文化挖掘阐发,编著《潍水文化研究》丛书,各县市区一批历史文化丛书启动编纂。深入开展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规划建设30处市级展示示范点,全市展陈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
——文物保护成效显著。可移动文物普查扎实推进,共普查文物51.1万件/(套),数量居全省第二位。组织开展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评选,共评选市级文保单位83个。采取多种方式“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全市31个博物馆常设展览达到160个,举办临时展览180多个,观众突破280万人。《潍坊市文物保护条例》自2017年1月1日正式施行。积极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又有青州玉君子民间艺术博物馆等10家建成开放,全市非国有博物馆达到18家。加强古籍保护、抢救、整理、出版和研究,市图书馆被评为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文化软实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硬支撑,也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古老的鸢都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文化自信,以如椽巨笔,书写着文化惠民的新篇章。(潍坊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