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山村景亦好,家在此地是杏坊。”这是当地百姓心中诗意的杏坊村。杏坊村,只是东港区后村镇乡村连片治理、一村一品建设中的一个代表。
11月29日,记者来到杏坊村。在现场规划图上,渔乡人家、茶香人家、红色人家、稻香人家等名称格外醒目。把文化创意和地域特点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用每一个乡村的“品”来重新定位乡村,突出“拙朴厚重、自然生态”的特点,在发展模式上做到差异化和规模化,正是后村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突出亮点。
今年以来,我市以实施美丽乡村千村行动为抓手,迅速掀起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的高潮,认真抓好7个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758万元,形成了“一村一特、一村一品、一村多韵”的发展格局,在全市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我市在全力打造189个“十村连片”美丽乡村片区的基础上,筛选打造B级以上美丽乡村1464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56%。大力推进莒县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建设,按照“连片打造、整体提升”的思路,全县三年打造107个片区,覆盖1110个村庄,占全县村庄总数的93%。
美丽乡村,离不开“林”和“水”。正在开展的林水大会战,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铺就了生态底色,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市完成投入27.6亿元,建设各类水利工程1632项、造林16.3万亩,新增供蓄水能力514.6万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7平方公里,均超额完成首年原定计划。
虽是冬日,穿行在田间地头,处处林水相依的画面,让人切实看到了这一年以来乡村的变化。
乡村变美了,如何让农民安居乐业?我市大力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向特而优、特而强、特而精升级,进一步培植壮大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产业。目前,茶叶面积、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60%和75%以上,“日照绿茶”品牌价值达到11.87亿元,跻身全国茶叶品牌50强。桑园面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黄烟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3位。全市特色种植业总面积突破150万亩,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
此外,我市着力推动高标准、多业态、高产出的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全市三产融合基地、农业园区达到378个、投资总额41亿元,年经营收入超过10亿元,带动农户3.5余万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方面,我市深入实施“旅游富市”战略,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业,岚山区“百里绿茶长廊”、五莲县“莲山人家”乡村旅游、山海天渔家乐民俗旅游等片区建设已完成投资25亿多元,建成后将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美丽乡村,既有“美”的形,又有“业”为基,也要有“文”为魂。记者随车穿行在乡间,发现村头都建有文化广场。“老百姓可以到广场上跳个广场舞,‘文化下乡’演出活动也有了固定场所。”南湖镇一名工作人员说。
改造乡村,细节处见文章。为了彻底改变村庄“脏乱差”的旧面貌,五莲县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清运、县转运处理的运作模式规范运作,实现农村垃圾的“日产日清”,全县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9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南湖镇花峡峪社区居民王为年是洁美家庭示范户,记者走进院里,发现改厕后的洗手间干净卫生。小院上方的塑料顶棚将寒意阻隔在外面,冬菊正在盛开,它们把春天种在了小院。
美在农家展新颜。今年以来,我市上下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按照“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人居环境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产权改革“五项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整治环境、片区打造向标准化建设转型升级。全市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农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