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换了个剧本,在学生都往城市学校、名校拥挤的时候,周涵爸爸把周涵从市区内小学转入了山海天实验小学。
“教室很旧,师资也不行,软硬件都和市区学校差一大截”,曾经,家住桃花岛的周涵不得不放弃家门口的桃花岛路小学。
2013年,桃花岛路小学合并为山海天实验小学,“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周涵爸爸最真切的感受,“旧平房变成新楼房,土操场换成塑胶跑道”,再加上“1元午餐,免费校服,校车补贴”等惠民政策,他动摇了。“后来也是多方打听,这边新招聘了很多老师,还是40人的小班制,再说孩子上学也方便,干脆就转过来了。”
事实上,周涵的择校经历并不是个案。这几年每学期开学前,都有不少家长和学生到区教育局和学校咨询或办理转学手续。据区教育局统计,近三年来“回流”到青岛路中学和山海天实验小学的学生累计667人。
记者调查发现,学生“回流”背后,实质是山海天教育的“蝶变”。这两个字包含了多种意思:规划化校舍城乡一致、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教师素质有效提升,等等。
“让山海天的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这是山海天2012年区划调整后明确提出的发展方向,“一年打基础、三年上水平、五年创一流”,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郑重的承诺。
这些年,山海天累计投入4亿多元,对全区中小学进行新建和改造,专业教室、风雨操场、餐厅,以及高标准的教育信息化设施,全部成为“标配”。2015年,全区顺利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验收。
上任教育局副局长之前,马先艳站过22年讲台,即使是现在,仍然在青岛路中学授课。这个教育的行家里手清楚地知道,补齐教育短板,硬件改善只是表象,师资、教学质量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伴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脱胎换骨,山海天没有间断对教师队伍的补充。数据显示,山海天四年新招募在编教师156名,教师更新率达32.2%,教师队伍年龄由区划来的46.7岁减小到36.1岁;引进骨干教师48名,占教师总数的10.2%,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由交接时的16名增加到目前的81名,占教师总数的17.2%,有效缓解了教师年龄老化、学科断层的实际问题。
秦晓庆是青岛理工大学的毕业生,2013年成为山海天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现担任三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学校,周围有好多像她一样的80后老师。
与秦晓庆不同,苏仕习是有32年教龄的老教师,“这么多年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教育教学的活力与热情”,苏仕习说,与年轻教师在一起,自己有压力也有动力,除了教育方法上的不断完善,55岁的他还在努力学习应用多媒体教学。
为打破过去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山海天实施“用信息化武装教育”,打造“云智人人通”课堂教学模式,把平台资源、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教师手机、学生答题器、家长手机等设备有机融合,“互联网+课堂”这一有趣、智慧的教学方式也受到师生的点赞。
“过去是‘要我干’,现在是‘我要干’”,山海天实验小学校长安秀红告诉记者,教学相长的自觉,不只是来自学校内部的感染与互动,山海天推行“区管校聘”,从制度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个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不仅如此,各个学校严格把握岗位设置标准和岗位设置数额、严格进行空岗补充制度和聘后管理制度,既实现了学校和教师的双向选择,又让老师们明确了岗位职责、目标考核办法等。
不管是教学硬件的改善,还是师资力量的提升,山海天的教育在变,四年来有近500人次教师获国家、省、市级奖项,新建的青岛路中学今年考入重点高中141人,占参考人数的47.3%,这些都成为山海天教育吸引学生“回流”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