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由烟台市文广新局主办,烟台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批市级项目、第四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授牌仪式暨“手艺胶东”烟台市传统技艺展今天将在文化中心广场烟台市文化馆美术展厅内举行。
此次展览邀请了烟台全市十五个非遗项目到场“阅兵”,市民可以“一站式”体验非遗项目带来的独特魅力,除了首次晋升非遗的古琴制作技艺和砂大碗外,还有不少“同名同姓”的非遗也“同场竞技”。记者昨日提前探班,体验一把现实版的“找不同”。
首次亮相非遗展:
古琴制作技艺和砂大碗
在15个非遗项目中,相比于烟台剪纸的名声大噪,古琴制作技艺和砂大碗是非遗大家庭的“菜鸟”,作为年初晋级的非遗项目,他们理应受到更多关注。
先说古琴制作技艺,烟台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古琴文化。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琴曲—《水仙操》。海阳市曾经存在5处小的古琴制作坊,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已经不复存在。其中一部分斫琴师辗转来到莱阳,在莱阳成立古琴制作工坊。后来受到国外西洋乐器的冲击,中国传统乐器遭到冷落,渐渐地古琴制作作坊也都没有存活下来。如今,入选非遗成真,古琴制作技艺相信能在烟台取得更好的发展。
民间艺人孙德民的砂大碗是一项有望冲击国家级非遗的项目。据栖霞考古发现,汉朝时就有了砂大碗。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反映,到清朝初叶,技艺成熟,开始广泛在民间使用,成为栖霞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餐具。而砂大碗制作主要以栖霞臧家庄东山庄村一带的高岭土为原料。制作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有轮子、坐床子、甑子、碗楦头、碗皮子等。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加工工艺、器物成型工艺、阴干晾晒工艺、焙烧出窑工艺等。
同样是胶东花饽饽,咱们来体验“找不同”
在展会上,山东省级非遗项目胶东花饽饽组团亮相。来自栖霞、龙口、莱州的不同作品也纷纷亮相。胶东花饽饽捏制风格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
它们的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但仔细比较,各地花饽饽的形状还是有所不同。
龙口花饽饽以石榴、荷花、蝙蝠、蝴蝶、龙、凤、虎、羊、百岁、牛蹄等造型为主,蒸熟以后显得更加浑厚,朴拙,再点染一些颜色,便成了一件件非常生动的艺术品,既可食用又可供观赏。
栖霞花饽饽是先制作好普通的饽饽,放在一边,然后再进行装饰。根据个人的喜好,制作梅、兰、竹、菊,花、鸟等饰物粘贴其上。由于还要上锅蒸制,因此下料时有很多技巧,弄不好,蒸出来后就会一塌糊涂什么都看不出来了。据老艺人讲,捏制装饰的面不能发酵,要用“生(凉)”面才行。这样,蒸熟后才不会变形。蒸好晾凉后,用毛笔根据装饰的主题上色。颜色以粉红、黄、绿为主。
跟剪纸一样,莱州的花饽饽讲究的是线条的柔美,多为纤细轻盈,鸟雀之羽无论是描摹或者刀剪都有风吹可动之感。可分为沿海渔村面塑和平原山区面塑两类,沿海渔村面塑多制作一些鱼精、虾精、蛤蜊精面塑,即用面做一个古装男女,背后或脚下附一鱼或蛤蜊面塑,平地山区的面塑多做一些圣虫、寿桃、戏剧人物等。
同样是花边技艺,技法不同效果不同
栖霞的棒槌花边、蓬莱的梭子花边、海阳的勾针以及招远的网扣携手参展。如果单从名称上看,他们之前似乎没有多少联系,但据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其实,这四个项目都属于花边技艺,只不过在技法上存在差异。
棒槌花边是用一种特制的小木棒编打的编结品。花纹有粗细和疏密的变化,全体漏孔如网,可以是无规则的网状花纹。山东沿海一带农村非常普遍。牟平所生产的叫“棒槌小花边”主要用途是装饰手帕、服装、枕套、被单、窗帘等。栖霞、海阳等地所生产的叫“花边件货”,是陈列在室内器物上的装饰品。
梭子花边类似钩针制品,但较钩针平整。它是用线缠在一种如桃叶形的小梭上,用手工穿连编结而成,故名。产地以山东蓬莱最著名。产品适宜做衣裙装饰,但各种麻布绣花制品上,应用亦很多。将各种花边件货镶拼在各种规格的绣花台布上,可使产品更为整齐、雅洁、别致、美观。点缀在衣裙上的花边,可使衣裙更加大方、美丽、活泼、生动。主要工种有勾毛、织光和看毛等。
网扣是以网形做基础的编结品。它先用纱线结成网形,然后根据网眼再编织花纹。网眼有大有小,最为普通的为三扣、四扣、五扣,即每英寸内有三孔、四孔、五孔,最多可达十二扣,即在一英寸内有十二孔。它的用途,除了可以做台布、床罩、靠背之外,更适宜用作大型的窗帘。由于网扣的制作方法是以网形为基础的,一是尺寸可大可小,二是花纹可以自由施展。除了一般几何形对称结构和小型花朵之外,更可以制作大幅的折枝花,尤其在窗帘上,如挺拔的青竹,俏丽的梅花,缠枝的葡萄,丰硕的牡丹等,在阳光的映照下更显得优雅自然。它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招远、海阳等地。
勾针花边是我国城乡民间一种最普及的民间编结工艺,即用一种特制的带勾的工具,用线缠绕编结。一般是先勾出小块花纹,或者被镶嵌于雕绣品中,或者将若干小块花纹连缀成大幅的成品。勾针的成品小至方、圆的盘垫大至台布、床罩,有的还做成提包和衣服。除素白或米黄色外,还有配以各种彩色的。在当时海阳地区盛极一时。(YMG记者 刘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