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滨城区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让俺彻底来了个‘变身’。”3月8日,家住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程口村53岁的杨增科,谈起前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孵化”后的变化说。
早在7年前,头脑灵活的杨增科看到种蔬菜有钱挣,当即建了2个小型蔬菜棚,开始摸索种植蔬菜增加家庭收入,每到收获季节,每天起早贪黑骑着三轮车拉着去赶集,费时费力,不仅累而且挣不了多少钱。
直到前年他参加了滨城区农广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才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种植不仅仅靠技术,还得会管理、懂销售、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培训课上专家讲解以及到农业示范园区实地参观,杨增科认识到了自己种植中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杨增科细心考察市场需求,又投资新上了9个大棚,成立鑫越家庭农场,除蔬菜外,还增加了油桃、葡萄、水杏、西瓜等水果,品种达到十几个。产品不仅供应当地及周边农贸市场,还搞起果蔬采摘,经营得有声有色。
种植有技术、管理有经验、销售有渠道,现在管理着14个果蔬大棚的杨增科已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创业致富能人和农场老板。
近年来,为破解新型职业农民在技术和知识上的需求瓶颈,滨城区制定了相关遴选标准,主要从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经营者中遴选出重点培育对象,对他们进行系统化的职业培训教育。先后围绕粮食、棉花、蔬菜等主导产业,在全区建设了不多于50人的田间课堂8处、创业园实训基地6个,每期培训班进行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不少于90学时的系统培训。
培训结束后,滨城区从学员基本情况、生产规模、收入水平、示范带动四个方面严格遴选,对符合条件标准的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初级资格证书。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还开展跟踪服务,帮助学员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获得资格认定的农民,将纳入全区农村实用人才管理范围,享受农业优惠扶持政策、优先安排申报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各项配套服务等政策。”滨城区农业局局长宋志刚说。
截至目前,滨城区先后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50人,举办培训班6期,其中381名农民拿到了初级资格证书,18名参训学员成立了15个专业合作社和3个家庭农场,滨城区也成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