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探索形成的“菜单(环节)式托管、季节性托管、合作社自主经营式托管”三种土地托管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前“谁来种地”的问题,实现了土地的更大效益,闯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多方共赢的新路子
2014年,郯城土地托管面积逾30万亩。土地托管后,亩均降低生产成本200元左右,亩均增收粮食100多公斤;解放了10万农村劳动力,土地托管农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这是郯城县农业部门汇总出的数字。
近年来,土地流转正在改变传统的农业格局。如何稳定粮田面积、保证粮食生产备受关注。郯城县副县长谷礼勇介绍说,作为全国粮食生产重点县,郯城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稳产高产。该县在土地托管方面深入探索,力推土地托管集中,以求实现粮田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全县30万亩“托管田”成为保证郯城粮食稳产高产的砥柱。
历经多年探索,目前郯城形成了“菜单(环节)式托管、季节性托管、合作社自主经营式托管”三种托管模式并存局面,农户可自主选择。对土地用情至深的“老把式”们,对集中在机耕、机种、机播等环节的菜单式托管情有独钟;无力或无意于土地的农户,更倾向于季节性托管;对土地抱着更大期望值的农户,则垂青“自主经营式托管”,在保证稳定收益的基础上参与合同约定的超额效益分红。
郯城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任士刚介绍,三种托管模式,皆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并保留农户土地承包权。土地入社和托管后,农户主要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可以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增加收入;同时托管后科学的种植方式、有效的田间管理和先进的机械耕种收割以及生产资料的价格优势,实现了土地的更大效益。托管解决了当前“谁来种地”的问题,闯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多方共赢的新路子。
以自家5亩农田加入郯城育新农机合作社的朱兴建,2014年亩均收益达到1700元。老朱腾出了时间从事建筑装修,一年打工收入达3万余元。杨集镇高瓦房村村民于志成,带着15亩田地和一台收割机、一台播种机加入恒丰农机合作社,同时担任社里收割播种作业组组长。既是社员、又是“长工”的于志成,去年依靠土地和机械收益2万多元,带领作业组干活挣了3万元工资,农闲时打工又收入5万余元,家庭综合年收入突破了10万元。
社员的收入与单纯自种自收相比高低已现,合作社的收益也很明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率是合作社经营发展的利器。2013年,育新农机合作社和舜耕农机合作社共同承担了山东省农机化创新项目——— 水稻插秧机械化,取得了每亩增产30.7公斤的显著效益。目前,郯城县农机合作社已经发展到 46家。
土地托管遍地开花的背后,是郯城各级付出的心血汗水。2014年水稻收获前夕,恒丰农机合作社投资120万元建成了三套烘干设备,每天有近百吨的烘干量。恒丰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高永说:“这多亏了县农发办扶持,给我们争取了50万元的扶持资金。现在水稻烘干后再卖,每斤可多卖2分钱,一季水稻就可增收15万元。”和恒丰合作社一样,育新合作社同样受益匪浅。2013年,郯城县农业开发办为育新合作社成功申报了省级土地托管试点项目,争取投资额500万元,帮助合作社建起了机库、生产车间、成品库,并购买了部分农业机械。
除了把土地托管服务纳入农业开发资金专项扶持范围外,郯城县还加大对土地托管组织的项目支持。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以来,该县先后补贴各个农机合作社共计1500万元,为推广农机专业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强了托管农机合作社反哺农业生产的信心和实力。2014年,依托农机合作社,郯城建设了1个10万亩、2个3万亩和8个万亩小麦高标准高产创建示范方,实施面积达24.8万亩,最终平均亩产突破千斤,达到创纪录的1096斤。在高产创建项目示范带动下,该县2014年72.7万亩小麦单产达1005斤,同比增加41.4斤;总产达到36.54万吨,比上一年增加1.34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