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一个城市的血脉,主宰着一个城市的命运。过去的一年,烟台市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进入新时代: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济南方向通车,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已具备通航条件,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级矿石码头投入使用,中国首艘自主经营的邮轮“中华泰山”号投入运营,铁路、公路、港口、航空、管道多种运输方式全面发展,烟台终结了作为交通末端城市的历史。2015年,我市将蓄力发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融入全国,并加速成为东北亚物流“桥头堡”。
![fcaa143e1beb1623ea1607](http://www.cnsdzc.com/d/file/news/shixian/2015-01-17/51251f7e676ccc94fd11e34205c5b8fa.jpg)
烟台南站发送旅客6.9万人次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一年,奔跑起来的青荣城铁,不仅是我市打造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一件大事,也是烟台人心中期盼已久的一件喜事。截至目前,烟台南站已顺利发送旅客6.9万人次。
青荣城铁开通,烟台告别半个世纪“末端城”的困扰,迈入“城铁时代”。对内,我市六区融合“伸展臂膀”,沿线第三产业发展跨步;对外,胶东半岛将加速度发展,我市从“沿海边区”变成“门户城市”,实现了青烟威“一小时通勤”的愿望,融入全国高铁网,成为对接辽宁半岛和日韩的“桥头堡”。而在未来将建成的潍莱高铁、环渤海高铁,南上北下间,逐渐缩短通城时间,拉近城城距离。
放眼城市北部,龙烟铁路施工现场一片火热。至目前龙烟铁路已累计完成投资25.7亿元,其中路基土石方完成53.4%,桥梁完成52.7%,隧道完成32.7%,预计2016年竣工。该铁路将为山东北部沿海地区开辟出一条新的铁路运输大通道,解决港区运输的“瓶颈”问题,成为烟台港西港区最重要的生命线。贯通后,将通过龙烟铁路实现从西部运来煤炭、向西部输出金属矿石等,增强烟台港集疏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较原有的蓝烟———胶济铁路缩短约150余公里
“海上铁路”加速度推进。根据《国务院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中提出,“推进烟台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目前,烟台正与韩方加强沟通,共同推进项目,这将加速我市迈向东北亚物流枢纽城市的步伐。
16个项目无缝对接“海陆空”
2014年,市公路系统全年共实施干线公路重点项目16个,建设和改造里程297公里,向更高效的陆陆、陆空、陆海“无缝”对接靠拢,加速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
在陆陆对接上,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施工招投标工作已完成,目前施工队伍开始进场,整体进度全省最快。蓬栖高速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我省高速公路规划整体布局,改善和提高周边区域通行条件,实现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加速推动旅游产业、葡萄酒产业以及烟台地区各产业带之间的沟通协作,逐步实现了我市“市市通高速”,拉动了全市经济发展。
陆空对接上,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连接线竣工,机场开航后将开通直达火车站、烟台南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公交线路。同时,烟青线改建、成龙线开发区蓬莱界至机场连接线段改建正在按计划推进。
陆海对接上,三条疏港高速正成为我市港口的集疏运大通道,这些都为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下步,公路系统将继续发力,力争烟凤线海阳绕城段、204国道莱阳城区段改线等3个普通国省道新改建项目,以及荣乌高速路面维修工程等3个高速公路大中修项目,列入省交通厅2015年前期工作计划。
烟台至平泽客滚航线正式开通
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3亿吨、集疏运体系实现突破、 烟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正发力;我国首艘自主经营的邮轮“中华泰山”号开航、“海上高速公路”———烟台至平泽客滚航线正式开通,“大港城”正跨越来袭。
去年,正式批复同意烟台港口岸扩大开放,这标志着烟台港西港区获得正式开放资质。待口岸部门监管设施及场所建成并通过验收后,西港区将可以正式对外开放。这对改善港口投资环境、带动临港产业群兴起、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烟台港综合竞争力以及提高我市知名度和地位至关重要。
港口建设不停歇,西港区已经建成40万吨矿石和20万吨级煤炭泊位各1个,芝罘湾港区4个1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可以停靠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共建成防波堤18.1公里,航道109.1公里,芝罘湾港区、龙口港区、莱州港区、蓬莱东港区、栾家口港区、海阳港区的航道通过能力分别由原来的10万、5万、2万、2万、1万、5千吨级提升到20万、10万、5万、5万、5万、1万吨级;建设陆岛交通码头26个,全市所有有居民岛屿都实现通航,长岛各陆岛交通码头全面提高到千吨级。
目前,全市还有总投资154亿元的14个港口建设项目正在实施,总投资196.5亿元的28个项目正在抓紧进行前期工作。
烟台制造业基地要素支撑增强
去年11月27日,烟台蓬莱国际机场首次试飞成功,并进行行业验收后,烟台人离“蓝天梦”更近了一步。截至目前,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航站楼已全部竣工,共有19个登机口,配套设施也已完工。机场各项飞行指标符合要求后,继续进行细节准备工作,并将具备开航条件。计划2015年上半年正式开航运营。
的确,城铁运营,新机场“整装待发”,不难看出,我市制造业的立体货运通道和物流中心正逐步完善,烟台制造业基地的要素支撑正在增强,半岛北部空港经济圈正逐步构筑起来。烟台开启了融入世界、世界走进烟台的新空中通道,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根据规划,“新机场”通航后,将达到每年1000万人次以上的旅客吞吐量。烟台新机场也将与济南机场、青岛机场一起,成为我省民用航空三大干线机场,与烟大铁路轮渡、龙烟铁路、烟台八角港和威乌高速、206国道相互依托,构成海、陆、空交通枢纽,更加完善我市“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其实,烟台机场的“跨越”,数字足以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