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工艺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有着千余年历史,在明清时期最为盛名。核雕既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又是包含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吉祥之物,颇受一些市民喜爱和欢迎。山东著名橄榄核雕刻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蔡光展示用橄榄核雕出的十八罗汉,单个罗汉大小不足两厘米,手艺精湛。(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摄)
山东橄榄核雕刻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蔡光痴迷“核雕”工艺多年,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雕刻特色,他的罗汉和伟人系列雕刻作品“栩栩如生,宛若天成”。尤其是他的“十八罗汉”作品,单个罗汉不足两厘米。(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摄)
据了解,蔡光的作品以现实生活的人物为基础,讲究人物的开脸、脸部肌肉感强,真正还原人脸的真实特征。他雕刻的罗汉系列法相庄严、生动、自然、写生。(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摄)
蔡光告诉记者,从2009年接触到核雕以来,他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来没有美术功底的他通过自己的摸索与钻研,终于自成一派,创作出写实风格的橄榄核雕刻作品。(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摄)
核雕工艺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有着千余年历史,在明清时期最为盛名。核雕既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又是包含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吉祥之物,颇受一些市民喜爱和欢迎。图为蔡光使用的雕刻工具。(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摄)
山东橄榄核雕刻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蔡光痴迷“核雕”工艺多年,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雕刻特色,他的罗汉和伟人系列雕刻作品“栩栩如生,宛若天成”。尤其是他的“十八罗汉”作品,单个罗汉不足两厘米。蔡光的作品以现实生活的人物为基础,讲究人物的开脸、脸部肌肉感强,真正还原人脸的真实特征。他雕刻的罗汉系列法相庄严、生动、自然、写生。(齐鲁网记者 张晓博 摄)
山东艺术家痴迷核雕 自学成才雕出“迷你”十八罗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