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正在进行一场针对蔬菜大棚的改良升级工程。这些被称为农民致富白色“工厂”的蔬菜大棚,升级后不仅能带来更高收益,还为当地产出更多优质蔬菜提供了保障。
“再过一个多月,我这新‘工厂’就建好了,比旧的既气派又好用!”站在自家7米多高的蔬菜大棚棚顶上,寿光市洛城街道屯西村的葛怀堂开心地说。葛怀堂所说的新“工厂”,就是寿光正在推广的第五代温室大棚。
据寿光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新式温室大棚一般长150米以上、宽16米至18米、高7.5米以上,棚内面积比旧大棚增加约80%,土地利用率可提高40%以上。
说起新大棚的好处,屯西村书记葛茂学打开了话匣子:比老棚采光好、提温快、虫害少,各种机械能进去,电动放风、水肥一体化等科技含量高……
寿光洛城街道后李村菜农李兴龙去年花18万元对旧大棚进行了改建,今年已经尝到了新大棚的“甜头”。“今年2月种的黄瓜预计能收6万斤,收入20万元,比旧棚多挣8万多元。”他说。
新式大棚的诸多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菜农。葛茂学说,仅屯西村就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设了38个新式蔬菜大棚。
一些此前没有大棚种植经验的人也开始涉足这个领域,32岁的化龙镇辛家村民辛宾就是其中一员。今年他准备辞掉轮胎厂的工作,专心搞蔬菜种植。“我这个200米的新式大棚,一年应该能挣十几万。”他说。
在寿光市副市长王惠玲看来,蔬菜大棚是寿光百姓的致富“工厂”,推进大棚改良升级工程,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更是为了提升蔬菜品牌和品质,提速蔬菜产业现代化。
加强种子种苗研发是寿光近年来科技强农的一个重点。在这里建成的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已初具规模,通过审定、鉴定的蔬菜新品种46个,种苗年繁育能力达到14亿株。
走进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种菜大户徐承军的大棚,一排排黄瓜生长旺盛,等待采摘。最近,他把自家大棚加装了自动卷帘、温度控制等设施。徐承军说,这一季的黄瓜换了新品种,即使没怎么打药,也不用为病虫害担心了。
正在这个村为农民答疑解惑的当地蔬菜农艺师刘春香介绍,新黄瓜品种抗病性强,降低了越冬温室黄瓜霜霉、灰霉、蚜虫、粉虱等病虫害问题。
除了加强种子种苗研发,土壤改良也是支撑寿光生产优质蔬菜的重要因素。50多岁的岳作忠,已经种了30多年菜,几年前他家的土壤曾饱受土壤盐渍化和板结所困,而这也是当地菜农普遍面临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寿光推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造成的土壤板结、土壤次生盐渍化、根结线虫等现象逐渐得到改善。“你看这土多疏松,浇水后易渗透,不板结了,蚯蚓都‘复活’了。”看到逐渐好转的土壤,岳作忠高兴地说。
同时,让农民烦心的大棚污染问题也正在解决。“设施蔬菜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寿光推广了蔬菜秸秆综合利用、水肥一体化、地膜污染防治‘三项技术’。”寿光市农业局能源办主任张云明说。
在孙家集街道,为当地农民冬季供热的大棚垃圾处理项目,就使用了蔬菜秸秆固化、秸秆有机肥、秸秆沼气等蔬菜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前蔬菜秸秆年处理量已达25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