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无棣县海岸线总长75公里,浅海海域19万亩,滩涂面积38.7万亩,区域内有梭子蟹、文蛤、青蛤、毛虾、鲈鱼等50多个水产品种。由于前些年过度捕捞,海上渔业资源几近枯竭,渤海渔业资源出现枯竭的趋势,渔民收入萎缩,望海兴叹。
面对困境,无棣县委、县政府提出换一个思路“吃”海,既要“吃”海,更要护海,努力修复渤海渔业生态环境。县委书记丁海堂说:“建设‘海上粮仓’,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可竭泽而渔,必须适度索取,捕、护结合,严格保护渤海渔业生态平衡……”
为了维护渤海渔业资源生态平衡,无棣县每年都承担进行“渤海生态修复项目生物种群恢复工程”。全县共建设高标准的海水育苗厂12家,种质资源保护区3个,累计放流对虾、梭子蟹、海蜇,半滑舌鳎等种类16.5亿单位。今年5月25日,完成了604.8万尾文蛤种群恢复增殖任务。至7月底,共在县境近岸海域放流三疣梭子蟹、半滑舌鳎、海蜇、中国对虾等品种超过1.93亿单位。
县委、县政府下大功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帮助渔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引导渔民“洗脚上岸’。该县利用广阔的滩涂建设海水养殖场,探索鱼蟹贝混养、牡蛎梭子蟹吊养等;再是利用水库水面,养殖黑鱼、鲳鱼等淡水鱼,或者转向养殖业,养殖狐狸、水貂等。
靠海“吃”海,需要科技推动。无棣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卤虫养殖协会——无棣环渤海卤虫卵协会。友发集团带头设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成立了滨州市首家水产院士工作站,与黄海水产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建立技术开发合作关系,进行卤虫良种的筛选和选育,培育出了优质的“渤海湾盐田卤虫”,具有生长快、产卵率高、卵径小、孵化快等特点,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去年,无棣渤海湾盐田卤虫卵成功获评农业部“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
海城集团创办全县第一家设施渔业项目,进行工厂化养殖。在各级政府和水产部门的支持下,他们投入项目建设资金3.4亿元,建成标准化养殖车间10万平方米,苗种繁育车间3万立方水体,标准化养殖池塘水面1.6万亩,实现了养殖“场”到养殖“厂”的跨越。
海城集团总经理傅金珍说:“不仅是由‘场’变成了‘厂’,还实现了由传统制盐企业向现代海洋渔业企业的华丽转身。”他介绍,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海上粮仓”的规划,今后将紧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着力规划建设山东海城高效生态蓝色经济示范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