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10月24日电(李晓龙 魏忠友) 日前,笔者沿着郓城县境内的黄河故道一路走过,郁郁葱葱的杨树林一眼望不到尽头,鳞次栉比的芦笋、西瓜等特色种植大棚依次排开……昔日黄河滩区的不毛之地,如今正逐渐成为滩区人民发财致富的宝地。
然而在以前,地处黄河滩区的郓城县李集、张鲁集、黄集3个沿黄乡镇覆盖22个行政村、5.18万亩耕地,受自然条件和土壤墒情的影响,土地生产收益一直不高。为了提高整体农业生产水平,将分散、低效的土地分布所产生的低水平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到高效的农业规模化生产模式,郓城县委、县政府与金融机构紧密合作,构建融资平台,通过吸引优质生产要素投入,累计推进土地流转2.9万亩,形成旅游、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6个,带动滩区人均增收近2000元,探索出一条滩区发展的新途径。
“土地流转获得的土地,需要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像土地平整、兴修农田水利、建造大棚等,一亩地就要投入7000元到9000元钱,像我这承包了50亩地的,初步预计就要投入35万元到45万元,靠个人的积蓄真是无法满足需求,多亏了银行给提供了资金支持。”蔬菜种植大户苗继国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
为充分满足滩区农民资金需求,各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特色种养殖业等资金需求特点推出符合农民生产的信贷产品。同时,郓城县金融机构对滩区农民贷款实行利率优惠,利率上浮幅度控制在20%以内,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为农民节省利息近370万元。截至目前,郓城县黄河滩区三乡土地流转信贷资金未发生逾期,贷款到期收回率达到100%。
迄今为止,通过土地流转,郓城县黄河滩区37个自然村的5.18万亩耕地每年可增收6500万元,人均增收近2000元,促进农民增收成效明显。承包者通过投资入股乡村小微企业,发展旅游、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12个,解决就业人口1.4万人,村集体收入平均增长19.5万元;土地流转后也让部分农民变身“农业工人”,约5300名留守妇女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每年务工收入可达2300余万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