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山东)加速器引进落位的优秀项目山东海逸生态环境保护有限公司获悉,经过公司科研团队多年不懈努力,赤泥规模化工程利用技术在山东破冰,突破了赤泥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困境,成为大规模消耗赤泥的世界前沿技术。
赤泥是炼铝过程中排放的一种碱性工业固体废弃物。目前,全国累计堆存量已超过11.9亿吨。仅山东省的赤泥堆存量就接近3.0亿吨,占地超过3万亩,每年新增赤泥排放量4500万吨以上,目前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有效利用,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带来环境及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对赤泥进行资源化利用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山东海逸在国内率先打破了赤泥利用的困境。据该公司技术团队负责人程钰介绍,赤泥规模化路用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在赤泥中添加改性固化材料,将赤泥转化成路用质量可靠、环境污染可控的改性固化赤泥路用材料。在同等造价情况下,改性固化赤泥路用材料的路用工程指标超过传统材料的3倍以上,同时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据悉,赤泥综合利用已经完成了赤泥路用试验段、赤泥路用示范工程到实际工程应用的技术、环保、经济、施工等所有评估。从而实现赤泥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为成为大规模消耗赤泥的世界前沿技术。
据了解,目前,赤泥规模化路用技术的核心技术产品已经通过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路用可靠性、施工和易性、经济合理性等多方面的认证,并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出具了环境风险评估报告。赤泥资源化路用技术已作为交通运输部绿色科技示范工程在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推广应用,并将此赤泥路用技术列入山东省绿色交通省战略亮点工程。
省建设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孟庆良说,改性固化赤泥路用材料在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建设中得以应用,是世界首次将赤泥应用于高速公路建设,为赤泥规模化应用技术进行了新的探索,使赤泥综合利用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该公司已与魏桥集团、南山集团、信发集团、山铝等氧化铝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专门对赤泥进行开发利用。同时,贵州、山西、重庆等省多次组织考察团对赤泥产业化技术进行全面考察,签订技术引进协议,通过技术输出的方式实现在省外落地。
当前,山东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先进技术产业化为两大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山东)加速器是济南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服务的一面旗帜,围绕两院院士、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我市“四个中心”建设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的人才、项目,截止目前,已成功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产业项目7个,其中院士创新项目1个,国家级领军人才创业创新项目6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