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以来,位于滨海区的潍坊蓝海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秉持“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办学理念,以六大核心素养为引导,结合学生实际,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从教师到学生,全方位落实减负提效,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首先,改革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减轻课下负担,初中部推行“分科走组、问题驱动”课堂模式,小学部推行“三一课堂”教学模式。这两种创新课堂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人文情怀。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帮互学,培养了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促进了自主学习能力和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良好习惯形成。
第二,开展多元课堂,体验探究学习。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依托地域资源,立足“走进海洋”,以海洋文化为主线,逐步构建起以“海洋探究”为主体的探究类课程,让综合实践课“动”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不仅能“畅所渔盐”,更能“大展身手”。学生走进盐田、登上渔船、深入水产市场等,对话盐工、体验捕鱼、亲手触摸大颗的盐粒……课堂搬到了盐田和海边,课程的实施主体不限于老师,可能是盐工、渔民、船工等。以综合实践为内容的实践探究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使学生在对家乡和盐民的探究中,加深了对家乡、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
第三,规范课程开设,坚持“零起点”教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坚持零起点教学,各门课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不随意增加教学内容、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这一举措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避免了参加校外培训机构超前学习、超纲学习的现象,又确保了学生当堂掌握消化所学知识,避免了学习吃力、学习跟不上的现象。“零起点”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它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第四,教师进教室,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党员带头,学科教师搬离办公室入住教室,实现了师生全天候无缝隙对接。这一做法,实现了对学生情况的时时关注,既能全面了解学生,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了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保驾护航。教师进教室办公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又一重大、创新举措。
第五,课后延时服务,解决家长“四点半”难题。针对小学部部分同学放学后家长不能及时接走的情况,经过调研、摸底、统计,确立了参加延时活动的学生,根据报名人员的规模选定了延时服务活动教室,配备活动器材,并由专门老师负责看管服务。课后延时服务活动极大保障了学生课后活动的安全和充实,为放学后不能及时被接的学生提供了活动的乐园,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第六,多元开放作业,减负提效重内涵。学校颠覆“传统作业”枯燥无味的“诟病”,创造性设置了“海洋渔盐文化”特色作业、自选作业、跨学科的综合作业和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等。老师们精心策划、层层把关,确保新形式的作业数量合理、设计科学、易于操作。这一举措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了作业选择的空间和时间,激发了学生潜能和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体验。学生在完成形式多样的作业的同时,提高了选择变通能力和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王学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