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乡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让乡村教师真正能“进得来”“留得住”,桃林中心校采取“四项措施”优化乡村学校教学环境,乡村教学岗位成为教师们的“首选”。
一是抓实安居工程,为乡村教师筑造“温暖小巢”。中心校重视改善教师生活条件,为乡村教师解决生活难题。在充分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逐级、逐项检查落实。根据上级安排,中心校认真落实教师“安居工程”,改善住校教师的住宿条件。教师宿舍内安装了有线电视、暖气和宽带网,配备了独立卫生间。在此基础上,中心校和教师们还积极为单身教师“牵线搭桥”,为单身教师解决“个人问题”,单身教师不再为终身大事发愁,心情舒畅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加大培养力度,让乡村教师感受成长的节奏。以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目标,中心校多形式、多渠道丰厚乡村教师的教学功底,鼓励、支持乡村教师进修深造,提高学识水平。中心校优先为乡村教师提供外出研讨、交流机会,并及时报销相关费用。为提高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中心校指导各学校遴选名师组成指导团队,“一对一”带动乡村教师特别是乡村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中心校负责人和名师团队定期到各乡村学校指导教学工作,组织听课、评课活动,与乡村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学经验,使乡村教师的教学方法“前沿化”,加快新老教师成长的节奏。乡村教师积极争取和利用外出学习、进修机会,观摩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况,借鉴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是强化资源配置,优化乡村教师工作条件。强化资源配置,升级校园硬件,让乡村教师拥有城市教师一样的工作条件。中心校通过改扩建、设备设施升级等措施,建设了高质量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和高标准的录播教室,满足乡村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心校专题研究并广泛申请各部门的支持和“共建学校”的帮助,全镇所有小学和初中都建成了标准化、数字化校园,宽带网和无线网全部安装齐备,这为乡村教师进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用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消除了乡村学校资源共享的局限和滞后性。
四是落实激励政策,凸显乡村教师岗位“优势”。中心校严格落实乡村教师激励政策,在业务进修、评优提干、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鼓励乡村教师敢于“崭露头角”,勇担教学重任。将乡村教师和驻地小学、驻地初中置于同一教研平台,让乡村教师讲研究课、公开课或示范课。实行校际交流,把乡村教师放到教育教学的“大环境”中进行“历练”和“锻造”,使其成长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大胆起用乡村优秀教师,让他们承担教改课题、担任班主任或进入学校管理层。严格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足额分配乡村偏远学校晋升职称指标,让从事乡村教育的教师富有“优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