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悦镇中心学校围绕打造教育强镇,抢抓机遇借力发展,优化机制盘活资源,构建起与乡村振兴共命运、同发展、有质量的乡村教育,为区域教育新旧动能转换,“一校长多校区”管理体制改革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是均衡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一是优化学校布局。8月份,实施了学区制试点以来的第三批撤校并点工作,办学格局由原来的3处初中、22处小学调整为1处初中、2处九年一贯制学校、2处完全小学、3处教学点,形成了三处核心学校引领、成员学校多点突破、各学段融合互动的新局面。二是改善办学条件。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均衡配置。2017年争取的12个楼宇项目已全部投用,总投资近7000万元,总建筑面积近2.7万㎡,打造起支撑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积极争取各方支持,配套建设资金重点投向长期保留学校,累计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三是均衡配置师资。中心校层面,通过编制倾斜、评价倾斜、业务倾斜等措施,保障偏远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层面,经验丰富教师和青年教师合理搭班,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交叉分配,保证了各班课任教师整体实力相当。
二是成就教师,激活团队能量。一是健康促进工程。教师节前后,为教师做一次常规性体检;建设教师俱乐部,让每个教师至少有一项喜爱的文体活动;组织研学旅行活动,七一节开展“缅怀先烈进基地”研学活动,到诸城野生动物园开展“寓教于研学旅行”活动,促进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情趣健康。二是安居乐业工程。为离家远的教师配备宿舍,为单身教师安排标准宿舍,宿舍里面床、椅、电视、空调、网络通讯等一应俱全,使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三是青蓝同盛工程。凡是刚入职三年的教师均拜师学艺,骨干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了“以老带新新成长、以新促老老更强”的良好氛围。四是合作共享工程。建立教育网络资源交流平台,实行教研教学、课程资源一体化管理。建立课堂教学交流制度,每学期各校轮流组织观摩课、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在2017-2018学年全市初中质量监测分析会议上,共有8家单位作了经验介绍,其中就有贾悦镇中心校和孟疃学校。
三是锻造学生,促进自我发展。一是建设学生社团。定期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和读书节,重视班级、团委、少先队、学生会的建设与管理,组织实施研学旅行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锻造人格。二是改革学生作业。探索学生作业内容和作业量的研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丰富假日活动和课余生活。将作业展示纳入作业创新机制,让学生在比对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三是培养良好习惯。开学第一天定为习惯养成教育日,第一周为习惯养成教育周,第一月为习惯养成教育月。开学第一天,组织“习惯成就未来”大讨论;之后,组织学习《学生守则》、《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加强校风校纪、班风班纪和考风考纪建设,抓好队列队形等细节教育,开展心理辅导和学法指导。建立习惯养成导向评价模式,小学低年级淡化考试成绩。
四是建章立制,推动科学发展。一是加强学校管理调控。重点工作实行半月报送制度;常规性工作引导各校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人、到岗、到位;实行联区工作人员包靠基层学校和基层学校干部包靠师生制度,全程跟踪管理服务。二是实行交流评议制度。建立“治校育人管理论坛”,以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建设、课程建设、师生常规建设、师生习惯建设、环境建设、有效评价建设为主要内容,定期交流各校管理经验和前瞻性思考,互相评议、取长补短。三是强化队伍建设。结合学区制管理,完成了各学段领导班子的选任配备工作,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梯队态势;同时通过实施编制倾斜、评价倾斜和业务倾斜等调控措施,从源头上、政策上和业务上缩小三个学区在教师数量与水平上的差别。师资素养不断优化,新增诸城特级教师、龙城名校长和龙城名师各一名。(徐焕荣)
|